越南妇女姓名中为何夹一个“氏”字?
我教过越南学生,也问了他们类似的问题。其实,“氏”字并非存在于每个女性名字之中,一些大城市的90后和00后,名字里面就不带这个“氏”字,觉得那太“娘”,有重男轻女的感觉,而且有些土气。实际上,越南女性用的“氏”,在拉丁化的越南文中拼成——thì,既不属于姓也不属于名,只是姓和名之间的“垫名”,一个表示性别的虚词,男子用“文”,女人用“氏”。比如,当年的南越南总统阮文绍,阮是他的姓,“文”仅为他的垫名,“绍”才是其真正的名字。目前,越南男人名字的“文”已经不太常见了,女人的“氏”在很多场合下,尤其是日常交往中,也会被省略掉。(下图这位,是现任越南国家主席邓氏玉盛,越南语拼成Đặng Thị Ngọc Thịnh,也经常被媒体直接叫成邓玉盛)当然,这个“氏”字在越南有着独具特色的含义,但追根溯源,还是源于东亚文化圈里,轻视女人的陋习。咱们中国古代的大多数时候,女子出嫁后就不称名了,只会在自己夫家的姓氏后面缀一“氏”字,或者把自己夫姓放在自己父姓之前。比如,一个姓洪的,嫁入了姓习的人家,可以叫洪氏、或者习洪氏,呵呵。先秦时,典籍里面记载的女人大多都是有名有姓的,跟男子区别不明显。秦汉时期,儒家的规矩远没有那么大,女人的地位也算过得去。汉代的皇后们名字都很大气,还朗朗上口。比如著名的猛人吕后——吕雉、女奴出身的卫子夫,监狱看守的闺女许平君(汉宣帝皇后)、大名鼎鼎的阴丽华等等。到了唐朝,女人们的名字就非常模糊了,出嫁后,都被叫成了xx氏。甚至女皇帝武则天在史书中也仅仅叫“武氏”,太宗赐号“媚”,直到她老人家坐了龙庭,才很有创意的造了个新字当成名字——曌。明清时代,几乎所有的女性,无论社会地位高低贵贱,出嫁后,都是以xx氏为官方称呼。反正女人又不让考试、做官、不许直接抛头露面的做生意,这种xx氏的称呼,虽说没有特别明显的识别特征,不好区分,但影响并不太大。除非是那种有自己著作权的名人,像李清照;或者靠名气当“网红”的,自己的名字本身就属于响亮的“品牌”,比如秦淮八艳——柳如是、陈圆圆、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此时,甚至女性家奴嫁给男性家奴后,然后连名带姓都没了,诸如《红楼梦》中的“林之孝家的”、“赖大家的”等等。那么有身份、有文化的小姐们呢,像《红楼梦》里面的薛宝钗、林黛玉。可以肯定,她们的名字只能叫做“闺名”,不管嫁给谁,最后都得以薛夫人、林夫人收尾。这种传统,在老一代的港台传统上流社会还算比较普遍,通用的是“改良”后的叫法——女性嫁人后夫姓放在自己父姓之前,夫姓+父姓+名字。比如咱们喜闻乐见的连方瑀、林郑月娥等等。好了,再看越南。很显然,越南女人名字的“氏”字,跟继承了咱们中国的这个“传统”有关,早年用法也类似。不过,据我的学生讲,越南革命后,政府特别注意强调男女平等,废除了民间婚后跟从夫家姓氏的做法,只留下用“氏”做垫名,用来强调性别而已。比如前面提及的越南国家元首邓氏玉盛,邓就是她自己的姓氏,并非夫姓。这里需要稍作澄清的是,咱们一提到越南女人,对其的第一印象总是量大,地位低。其实越南跟咱们一样,也是男多女少的局面,男女出生性别比例为114.8:100,男光棍多得是。(下图为2016年,越南人口普查数据。蓝色代表男性,粉色为女性)此外,目前的越南政府元首、立法机构(国会主席)、行政机构三个最高领导人职位中,女性占了两席。除了总理阮春福是男性以外,国家主席(邓氏玉盛)、国会主席(阮氏金银,下图),都为女性,这也很说明问题吧。咱们再回到名字上。现在来看,即便越南已经彻底废止汉字半个多世纪,当今的越南人起名字,还是会找通晓汉字的图翁,很用心的选择含义好的汉字对应的越南文。虽然名字是用拉丁化的越南文拼写的,但他们都知道对应的汉字及其含义。甚至,还保留着跟咱们中国人很近似的习惯——同胞兄弟姐妹几个,一般中间的字会是一样的;小辈要回避老辈的“名讳”等等。只是,虽然当今的大多数越南人起名字还得参考汉字,但除了自己的名字以外,他们都不认得汉字了。这就出现了个比较囧的问题——很多越南人家中,都摆着祖先和前辈们的牌位,牌位上的名字写的全是汉字。此情此景下,搞得文字拉丁化后的越南人,有时连祖先的牌位都分不清楚,想想还是挺尴尬的。类似情形,韩国也大同小异,倒是日本那边要从容的多。,
其他网友观点我的越南女朋友就叫阮氏贞,,这是因为越南古代人们取名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女性嫁入夫家要把夫家姓加在前面,比如姓张嫁王家,就叫王张氏,氏即代表女性。后来便于区别和女性地位有所提高加上名,再演化去夫姓延用至今。
其他网友观点读大学的时候班上有一位越南同学,恰巧是女生,当时就对她的名字感到非常“好奇”。从头到脚,本人这位同学与中国人都看不出有什么区别,唯独名字非常奇怪,叫某氏某(未经同学本人同意,不便使用真名)。看起来像中国人的名字,却又不像;说像中国古人的名字吧,也不像!中国古代女子的名字很多人认为中国古代女子有姓无名,实际上这是一个认识误区。中国古代的女子基本上都是有名字的,即便没有大名,小名总还是有的。以最近比较火的电视剧《大明风华》为例,剧中明宣宗朱瞻基的原配胡皇后,她的名字就叫善祥——胡善祥。明朝自永乐之后,后妃几乎都来自民间、鲜有世家女子。因此,胡善祥这个姓名还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至少说明中国古代女子和男子一样,也是有名有姓的,并不是就叫某氏!那么,为什么史籍和民间许多家谱中、乃至皇室族谱——玉牒中记载的女子大多为某氏,或冠以夫姓、称某某氏呢?这还要从中国古代的“男权社会”说起。众所周知,中国古代长期处于男权社会,女子基本上都是男子的“附庸”,即便母仪天下的皇后也是一样,她同样是皇帝丈夫的“附庸”。因此,中国古人记载女性时,往往只在意其夫家、娘家的姓氏而认为忽略了女子的名字,即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在家时记载为某氏,出嫁后冠以夫姓、记载为某某氏,这几乎是史家和民间的惯例。除了少数权倾天下的皇太后、皇后以及汉馆陶公主那样的强势公主,史籍中鲜见女子之名,往往都是以姓代之,称某氏。同样以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为例,胡善祥的姓名是明确的,但“孙若微”却完全是杜撰的!试想,“土木堡之变”后支持于谦拥立景泰帝的堂堂孙太后在史籍中都只留下了“孙氏”而没有名字,其他女子可想而知……即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史籍也只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赐给她的名字“媚”和他她自己称帝后取的名字“曌”。至于武则天原本叫什么,无从考证!只知道她是武氏、唐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武士彟之女。但是,从离我们最近的清朝来看,女子绝大部分还是有名字的。有不少清朝出生的女子都活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虽然从前她们叫某氏、某某氏,但新中国成立之后登基户口,她们都用上了自己的名字,有大名就叫大名,没有的叫小名也可以,如王三女、李小花之类的名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三女何意?老三嘛。这至少说明,中国古代女子都还是有名字的,只是不被书面行文提及罢了。像李清照那样的女文豪就更加不用说了,肯定是有名字的。实际上,中国古代的大家闺秀大多都是有正式名字的,只是同样鲜为书面行文提及而已。古代越南与中国的关系自秦始皇设立交趾等郡之后,古代越南便与中国开始了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或部分被中国的某些王朝吞并、或作为某些王朝的外藩存在,古代越南在文化上也受到了中国重要的影响。直到近代被法国殖民之前,越南都一直使用汉文、汉字。因为这种文化联系,越南古代对女子的称呼、尤其是书面行文上和中国几乎一样,同样称女子为某氏或某某氏。越南女性新姓名的出现近代越南被法国殖民之后、尤其是独立之后,女子的地位在逐渐提高,不再作为男子的“附庸”存在,女子的姓名也开始独立。或许是习惯使然、又或许是汉字转用拼音文字时时代的局限、没有处理好女子姓的问题,于是便出现了某氏加名字的新式姓名。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受到法国影响、人为区别男名、女名的需要,这一点欧美国家也是存在的,男女名字不通用。个人更倾向于最后一种说法,是受到了欧美文化的影响,人为区分男名和女名。于是,“汉文化圈”中唯一的特例出现了。朝鲜、韩国人没有加氏,日本人也没有加氏,唯独越南人加上了氏。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应证了前面的说法,这些国家中只有越南曾经被欧洲人殖民。很可能是受到了欧洲人区分男名、女名的影响,而不是什么“封建残余”。如果论“封建残余”,恐怕无出日本之右,人家连皇帝都还保留着呢,不是吗?可日本人同样没有叫女性某氏某某,最多也就是婚后改姓而已,而且这都不是强制性的。综上所述,越南女性姓名中出现氏是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这一点没有什么疑问。但在女名中保留氏,个人认为是受到了法国殖民者的影响,为了人为区分男名和女名的需要而不是所谓“封建残余”。当然这仅仅是一家之言,关于这个问题的说法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其他网友观点你们这么多人说了这么多,其实都在想当然,老以为人家越南人起名的方式跟汉族人一样,其实他并没有受汉族什么传统的影响,越南人他有自己的起名的一些特点,越南京族人,通常情况下女性喜欢在姓后面加一个thi字,而在男性起名的时候,喜欢在姓后面加一个van字。这是越南人特有的习惯,跟其他民族跟尤其是个汉民族的传统文化没有关系。这就是我们常见到的越南人都名字,诸如阮氏金银,阮文绍之类的名字的由来。
其他网友观点越南是中华文化圈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遗存。古时候儒家规定女人家给男人后不许叫名字。要随丈夫姓,自己的姓放在后面,再后面加个”氏”,是代表女性。
智能推荐
猜你感兴趣
版权申明
本文"越南妇女姓名中为何夹一个“氏”字?":http://www.baibapfp.com/article/2023091971793.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yfshare@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