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政府在晚年修建铁路时,为何会有巨大的争议?
18至19世纪末,西方各国通过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功跻身世界强国。相比之下,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古老国度施行着“闭关锁国”政策,固步自封和因循守旧让原本强大的国度逐渐脱离先进的生产水平和发展趋势,迈入了一段落后、灰暗的时期。其中,满清政府在晚年修建铁路的问题上态度和争议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封建、落后思想“愚昧”百姓。两千多年的封建、落后思想在晚清时期依然占据了社会主导地位。用现代的眼光来看,修建铁路绝对是一件利国利民,推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在那个时期,上至皇权贵族阶级、下至普通百姓,大多数人都认为修建铁路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第一、打扰先祖安息。修建铁路势必要大兴土木,不管是官家还是普通百姓家的坟地多少都会被占用。这种行为不但是不孝,更是对于先祖的大不敬,会打扰和影响先祖的安息。第二、引发灾难。修建铁路的工程浩大,甚至还有可能破坏风水,给一方生灵带来灾害。修建铁路是所谓的“开辟所未有,祖宗所未创”,这是一种不好的预兆,会给整个大清带来灾难。与当时世界先进发展局势脱轨。满清政府之所以对修建铁路存在那么多的争议,还考虑到了百姓营生问题。铁路一旦开通运营,势必会造成一部分的车夫走卒失去工作。相当于减少了许多“就业岗位”,容易引发社会动乱,影响国家稳定。况且铁路和火车都是铁疙瘩,与马匹、行人相撞磕碰容易触发人身伤害事故以及财产损失。持有这种观念的人也不在少数,但他们却并没有想到铁路的建成和火车的运营同样也会提供很多新的就业岗位。而且铁路和火车还能大大提升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这是与当时世界先进发展观念和局势脱轨的明显体现标志。当然,长期以来墨守陈规的保守思想以及排斥先进发展观念是阻碍满清政府决心修建铁路的重要因素。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当时满清统治者要维护既得利益,防止出现利益外流的不可控局面。以上是月关略萌独家原创回答,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吐槽和关注走一波!
其他网友观点因为一个新生事物,在初期孕育阶段,总是风霜雪雨,阻碍重重,比如现在手机刚兴起时,辐射伤人一直爭论不休,汽车刚发明时,封建贵族以汽车容易撞死人而百般阻挠。所以,满清政府在修建铁路时确实阻力山大,有的认为修建铁路会断了龙脉,坏了祖宗风水,有的认为火车鸣笛会惊扰地下的先人,还有的缓和一点,认为可以修铁路,但不能有火车,而是用骡马拉车皮在铁路上走。所有这些一是传统观念根深缔固,一时转不过弯,二是封建本位思想,总以为自己什么都好,别人都是垃圾。三是统治阶级怕修建铁路影响了自己的统治和权力!
其他网友观点在古代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一直非常强大,直至近代西方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中国才慢慢落后于世界,而这个时候正值中国的清朝。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生产能力领先世界,同时期的清朝还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自给自足模式。也就是在1840年,崛起的英国挑战东方古老的国家——中国,即第一次鸦片战争,战争结果我们很清楚,清朝战败,以答应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屈辱条件与英国议和。也是自鸦片战争后,清朝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最著名的莫过于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而蒸汽机车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是必然被清朝注意到的,那么与蒸汽机车配套的铁路也该在鸦片战争后不久被清朝注意到。明明修建铁路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但不管是清政府还是民间都反对,1872年同治帝大婚时英国就打算修一条铁路给皇帝当生日礼物,却被拒绝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晚清时期修铁路在国内有那么大争议呢?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封建迷信束缚了统治者和百姓的思想。中国第一条铁路是光绪二年(1876年)以英国怡和洋行为首的英国资本集团在上海擅自修建的吴淞铁路,因为是擅自修建,所以铁路通车后就引起了当地人的不满。中国自古以来都是敬天的,碰到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就会说是天意,也相信山川河流皆有神灵。就连满清统治者也是十分迷信,清朝入关后就封禁了长白山地区,因为满清认为他们的龙脉在长白山中,所以禁止汉人入内以防龙脉遭损。而修建铁路则需要遇山开山,遇水建桥,这是得罪神灵的做法,势必会引起百姓和清政府的反对。所以这条吴淞铁路仅仅运行16个月就被清政府赎回拆除了。第二个原因就是修建铁路不利于国家稳定。清朝与其他古典王朝一样,实行的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自给自足模式,而且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多数百姓都世代居住在自己的家乡种地为生,没有多少机会外出,社会也就相对稳定。但是铁路修建完成后就会促进交通运输体系发展,人口流动和货物流动都会随之频繁,就会打破原有的经济模式。可传承千年的经济模式岂是说改就能改的,清廷也没有更好的措施来解决人口、货物流动后可能产出的问题。与其面对未知数,不如保持现状,社会稳定满清的统治地位才会稳定。最后一个原因就是满清统治者狂妄自大,不愿意去接受新事物。还以吴淞铁路为例,这条长达14.5千米的铁路修建好后在世界铁路史上颇有名气,毕竟是中国大地上第一条铁路,按道理满清统治者应该好好利用这条铁路发展经济才对。可惜铁路运行后当地人觉得声音太大,影响他们的生活,官员也认为这条铁路将原本宁静的地区破环了,顾而觉得铁路毫无用处。朝廷也接受了这种观点,鼠目寸光的清政府此时根本看不出建成完备的铁路体系对国家有多大好处,他们还是喜欢以前的交通方式。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势必会被新社会淘汰。李鸿章在同治年间就提出“中国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中国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观点,可见他对世界大环境还是有一定认知的,可惜清政府依旧固步自封,机遇和挑战往往是并存的,清政府在大变局的冲击下没有抓住机会,近代化路程行进缓慢,最终被历史淘汰。而清朝救国图存的洋务运动失败,也是因为清政府不正视自己的问题,不愿意改革旧有制度体系,最终在甲午战争中完败于日本,致使洋务运动破产,清朝再无翻身机会。
其他网友观点满清政府是落后,但是不愚蠢,因为他们看到了铁路的危险性;实际上,铁路能带来的好处,他们是非常清楚的;1880年,李鸿章主张修铁路,《妥筹铁路事宜折》提出修建铁路有九大益处。但是同样留过洋的清国外交官刘锡鸿,反对修铁路,注意啊,他可是去过欧洲多国的,他的奏折在当时被朝廷认为说的最中肯;大家认为刘锡鸿愚蠢吗,出使欧洲,坐过火车,竟然反对修铁路?实际上一点也不蠢,相反,他的奏折非常有预见性,或者有深刻的洞见,因为满清的灭亡被他给说中了。看看他反对的理由:第一,大清底层太腐败了,修不成,体制问题;不说别的,就是征地,国外修铁路征地是给补偿的,国内估计沿线的老百姓一个子都得不到,铁路沿线占据田地,拆迁房屋,一定会非常惨。修铁路要筹钱,国内筹钱的结果肯定是层层贪污回扣,向国外借钱,搞不好引来外国干涉;西洋通过私人集资设立公司的方式修建铁路,一家公司能募集到数亿两白银,赚到钱大家分。而民间没有如此有钱的富商,如果通过公家担保,则很容易出官家欺骗老百姓的情况,引发群众愤恨。招商局募集资金说是给30%—40%的利息,结果只给了5%,老百姓就很不满意,朝廷一旦失信,激起民变。如果直接动用公款修建铁路,修一条就需要7000万两白银,建设一个铁路网则需要12亿两白银。再加上维护、更新设备的钱,实在是天文数字。第二,大清底层人素质不能保证铁路沿线安全。铁路每一段都需要有人维护,不然容易出轨事故,国外有严格的经营法规,国内不行,擅离职守,监守自盗非常常见,到时候铁路出了事故,处罚几个小兵顶什么用?不说别的,国内的河岸堤坝,过几年就会失修,巡查的人什么时候尽到责任?另外国内盗窃成风,几千里铁路线,东西会丢得不剩。第三,大清国情,军事理由;西洋各国税费统一,国内货运,过一段路收费,查税;修了铁路,会让西洋人更容易渗入中国内地。要是西洋人打过来怎么办?西洋人有机械,破坏的铁路能很快修好,以前道路不便,我们依靠地势还能抵抗西洋人···不得不说,刘锡鸿对中外体制有别的理解还是没错的,尤其官方筹款,失信引发的问题正是三十多年后保路运动的原因,——李鸿章一系的官商盛宣怀为了偿还列强借款,把川汉铁路无偿收归国有,导致商民利益大受损失。各地民意沸腾,同盟会借机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前奏····庚子事变,义和团主要的目标就是破坏铁路,并且沿着铁路线进发。刘锡鸿的论证其实回答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洋务运动最后为什么会失败?那就是,西洋的那些技术是依附于西洋政治制度+社会改革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
其他网友观点1872年10月,同治皇帝大婚,英国公使打算专门在北京城外修一条铁路,作为庆祝同治皇帝婚礼的礼物,但是却被皇帝拒绝了。从19世纪60年代到1894年甲午海战失利后,这将近30多年的时间,满清执政者一直对于修建铁路存在争议,并因为陷入长期激烈而矛盾的讨论。为什么满清政府会对于修建铁路,这种利国利民的事情视而不见呢?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请听我娓娓道来;一、传统的风俗迷信导致困难重重中国自古由于信息不发达,人们无法解释各种自然现象,便会归结于神灵。人们相信山川河流,都有神灵存在,所以人们一直对名山江流都有敬畏心理。对于朝廷统治者来说,深信龙脉等传统迷信的说法。他们深信每个王朝都有属于各个朝代的龙脉,满清政府在取得天下之后就对长白山进行封山,不准外人前往。这就是深信长白山就是满清政府的龙脉所在,所以对于任何危害名山的做法便陷入无限徘徊当中。修建铁路需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这种做法被认为是得罪山灵,惊动龙王的做法,势必会引来报复。铁路在晚清时期被认为是伤风败俗,破坏传统的行为,加上人们的观念相对迷信保守,所以推动起来是困难重重。二、政府出于国家稳定考虑,不支持修建铁路满清政府建国后,采取的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统治政策。这种方式使得人员地理位置相对稳定,避免了因人员流动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因素。铁路能够促进交通线路的完善,加快人口和货物的流动,打破传统的经济和管理模式。一旦铁路修建而成,全国的人口、货物、资源的流动便会大大加强,势必会冲击和淘汰现有的社会运转体系。面对可能产生的社会问题,满清政府并未有好的解决方法来面对这种变局。就连一向支持洋务改革的曾国藩也对修建铁路进行了强烈反对,曾国藩认为修建铁路会产生新的贫富差距和社会矛盾。比如铁路修建成功,会导致车夫和运河工人失业,这些人一旦聚集在一起就是新的不稳定因素。在当时内外飘摇的满清政府来说,他们不希望再出现新的社会矛盾来影响内部的统治。所以,满清政府执政者出于国家稳定考虑,不支持修建铁路。三、满清政府固步自封,自以为是1876年6月英国怡和洋行为首的英国资本集团修建了中国的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上海和江湾路段的营运铁路,简称“吴淞铁路”。吴淞铁路是一条从上海闸北向北通到吴淞口的窄轨轻便铁路,长14.5公里,在中国以至世界铁路上颇有名气,因为它是出现在中国的第一条营运铁路。这条铁路修建后,官员认为影响了地区的宁静,百姓们也抱怨说影响了生活,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铁路毫无意义。这种观点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整个国家都觉得现存的体系完全没有必要替换,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习惯过去的交通方式,认为铁路这种新生事物百无一用。最后这条铁路被清政府进行赎回,并且很多铁轨都扔到了海里,以示对神灵的敬畏。满清政府还是停留在过去的思想里面,对于新生事物的出现抱着不认可,不接受的态度。习惯于固步自封,自以为是的自我沉醉当中,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会支持铁路的修建。总结自从鸦片战争以后,世界已经发生巨大改变,外界各国都开始快速发展的时候,满清政府仍旧停留在传统的荣耀当中,不能自拔。尤其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满清执政者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现代化之旅。满清和当时的日本都遭受到了外敌侵略,在这种背景下,都不约而同的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满清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开启的时间非常接近,但是“明治维新”成功了,“洋务运动”却失败了。我们通过修建铁路的例子就可以发现,满清政府存在的这些问题,是制约修建铁路甚至改革失败的原因之一。
智能推荐
猜你感兴趣
版权申明
本文"满清政府在晚年修建铁路时,为何会有巨大的争议?":http://www.baibapfp.com/article/2023091971782.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yfshare@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 上一篇:黄帝大战蚩尤,蚩尤跑到哪里去了,他们的后人今何在?
- 下一篇: 杭州武松墓埋的是武松真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