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一家专注于互联网知识问答的网站!
百科网 > 营养 > 正文

为何南宋、东晋可偏安南方,而南明却被清朝迅速灭掉?

发布时间:2023-09-19 08:43:17 来源:互联网投稿 阅读次数: 179 本文有: 9149个字 大约需要阅读时间: 23分钟
优质回答:

文|小河对岸南明与东晋、南宋的情形比较相似,都是华夏民族遭到当时的异族入侵,北方疆域沦陷而跑到江南建立的延续政权。那为何东晋与南宋能延续百余年国祚,而南明却扛不住呢?原因一:南明的帝位之争不断,始终没有建立较为有效的中央政权。自北京失陷、崇祯帝自缢之后,南京虽有完整的官僚人员配置,但并没有能迅速建立能获得广泛认可的政权。崇祯帝虽然殉国,但皇子们却下落不明。在皇子们的下落被弄清之前,南明政权的合法性就会遭到质疑,也就不会得到广泛拥护。其后,南京与北京也都出现了“崇祯太子案”,就使得福王政权在政治上陷入了被动。福王政权覆灭之后,南明更是各地为政。浙江抗清义军及明朝官绅拥立鲁王朱以海监国,福建的郑芝龙拥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登基称帝,两个政权谁也不服谁(鲁王与唐王,分别是朱元璋的第十子系与第二十三子系)。其后,又有“唐桂之争”,双方甚至为帝位而兵戎相见(桂王是万历帝的第七子系,按法理应由桂王朱由榔承继皇位,但福建的郑氏拥立唐王系称帝在前)。甚至广西的靖江王王朱亨嘉也想黄袍加身(靖江王系是朱元璋之侄朱文正之后,按宗法根本不具备继统的资格)。而反观东晋与南宋,晋元帝司马睿与宋高宗赵构的地位都比较稳固,并没有受到强而有力的挑战。即便宋高宗时期,发动了苗刘兵变,也是逼迫宋高宗将皇位禅让给其三岁的皇太子赵旉(赵构的独生子)。故而,晋元帝司马睿与宋高宗赵构作为华夏政权的延续,不但得到江南地区的广泛认可,也是北方汉人心中的唯一正统所在。原因二:明朝的党争,促使了南明政权的分裂。南明的最为关键时期是定都于南京的福王政权,而南京一带的江南地区,是东林党的势力中心。可是,而东林党与福王系却素有仇怨。明朝万历时期,有“国本(太子)之争”,万历帝很疼爱郑贵妃生的儿子朱常洵(福王),想废长立幼、立朱常洵为太子,遭到了东林党的极力反对而最终未果。在崇祯帝殉国、皇子们下落不明之后,无论从继位法理上,还是从客观条件上(其时朱由崧逃难于淮安,是离南京最近的近亲藩王),都该立福王朱由崧(朱常洵之子)。但是,东林党却主张“立贤”,想拥立潞王朱常淓(万历帝之侄)为帝。表面上是为了江山社稷,实际上却完全是东林党的私心作祟。明朝对藩王的限制极严,藩王“贤与不贤”很难断论。而古代皇位继承制度之所以要坚持“立长不立贤”,就是要有效避免皇位争夺。而东林党却在此时主张“立贤”,就是给早已混乱不堪的国家再度添乱。从朱常淓的后来表现来看,也并不比朱由崧贤能。东林党之所以不愿意让朱由崧嗣位,是因为在东林党派大臣的心中有过不去的槛。东林党在万历时期好容易才赢得了国本之争,其对手就是郑贵妃--福王朱常洵,而如今再拥立朱常洵之子嗣皇帝位。一方面,等于说东林党的当初努力白费了。另一方面,东林党人也害怕福王朱由崧的政治报复。结果,却为马士英提供了可趁之机,做了福王政权的定策元勋。东林党人虽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但背地里却使坏,甚至希望福王政权垮台。当南京出现了太子案时,东林党人一口笃定南京出现的太子是真太子,其目的就是要否认掉福王政权的合法性(实际上,北京的太子是真,却被多尔衮以假太子处死;而南京的太子是假,却被东林党人笃定为真)。原因三,吴三桂、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及李成栋等带路党的“功绩”。实际上,满人不但没有平定江南的能力,甚至连统治北方中原地区也显得兵力不足。且江南为丘陵地区、水网密布,并不利于骑兵作战。而满人的文明程度原本就较低,甚至连造船都不怎么会,又怎么能越过长江天堑去征服江南?而满清之所以平定江南,还是仰赖吴三桂、耿、尚、孔及李成栋等带路党的“功绩”。东晋与南宋时期,虽也有汉人为异族效力,但并没有明末之际那么大的规模。原因四,随着历史的演变,抵抗异族的意志也越来越弱。我国历史上一直有“夷夏之防”,但随着历史的演变,抵抗异族的心理与意志却越来越弱。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一位女子受到他人的非礼。该女子第一次受到非礼之时,其反抗肯定是最激烈的。而一旦被对方得逞之后,其下次遇到非礼之时,其反抗烈度就会减弱。而如果被人十次、八次得逞之后,甚至都会懒得反抗。而一个民族遭到他族侵凌也是这个道理,东晋时期是华夏民族第一次遭到异族的侵凌。所以,东晋虽弱,但华夏民族不甘受他族侵凌、奴役的意愿也最为强烈。可以说,华夏民族的第一次反抗异族侵凌的过程长达两百七十多年(东晋至南朝陈),而最终灭亡于鲜卑化的汉人隋政权。南宋时期是华夏民族遭受第二次异族侵凌,其反抗过程历经一百五十年,而最终灭亡于蒙元政权。而经一百年蒙元统治,汉族抵抗异族的心理与意志也变得虚弱,故南明也只存在了四十年。满清之所以要倒行逆施,不顾激起民变之风险,也要在已顺服的地区颁行“剃发令”。其目的就是对汉人进行精神阉割,而削弱掉汉人的抵抗意志。可以说,如果满清不颁行“剃发令”,满清能更快平定江南,但是,满清的统治却绝对维持不了两百多年。我们从一系列清末百姓生活状态的旧照片,就可以充分理解那种被满清"精神阉割”的状态,早已没了血勇精神与民族自信。原因五,清军迅速南下,没有给南明政权稳定的机会。清军从入关到消灭南京的福王政权,只用了一年的时间。而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南明的政权还没有足够稳固。而东晋与南宋却不同,东晋时期,北方长期分裂、互相攻伐(十六国),并没有能力南下,反而是东晋有力量征讨北方政权。而待前秦统一北方之时,而有足够的力量攻取东晋之时,东晋政权已历时六十年。南宋时期,金国也虽渡江南侵(“搜山检海捉赵构”),但其后方并不稳,差点被韩世忠抄了后路。此后,金国在很长时期,都没有敢冒险渡江南侵,而使得南宋政权能迅速稳定下来。

其他网友观点

东晋、南宋、南明这三者通常被拿到一起讨论,因为三者都是在一个完整汉人政权(占据汉族传统势力范围)遭受少数民族打击、剩下半壁江山之后的政权存在形式。尤其是前两者,通常被相提并论,因为他们都坚持了百年以上(东晋公元317到420年,南宋公元1127到1276年),而南明与两者相比,似乎有点另类,因为南明只有短短18年(公元1644年到1662年)。南明形势图为何南明没有像东晋和南宋那般坚持到百年以上呢?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也分析过原因,当时笔者主要从皇位继承(领导集团凝聚力)、经济实力和名将统帅三个方面做了分析。诚然,南明与东晋、南宋在这三方面都处于劣势,南明的弘光、隆武和永历都没有晋元帝和宋高宗那样无可争议,内忧外患中的南明也不如“被斩首”的宋朝那般富裕,也没有东晋王谢家族和南宋初年的中兴名将群。其实,除了上述的三个因素外,笔者还遗漏了一些重要的原因,比如外部形势(外患),本文就从外患方面来分析三者之间的异同。东晋——面对强悍却一盘散沙的“五胡十六国”魏晋时期,中原地区连年征战,人口急剧减少,为了补充劳动力的不足,北方统治者不断引进少数民族内迁,以弥补劳动力的不足,主要包括匈奴、羯、氐、羌以及鲜卑五族,然而正是这五族的内迁,导致了日后的动乱。内迁之后的少数民族人民“服事供职,同于编户”,少数民族承担着较重的赋税,甚至为奴为仆,所以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并不满意,很快便爆发了叛乱。先是氐族李特的流民起义,之后羯、羌也随之叛乱,然而真正对汉人政权造成伤害的还是汉族的老敌人——匈奴。匈奴左部帅刘渊趁着西晋八王之乱率领匈奴部众建立功业,建立了汉赵政权。之后,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是匈奴、羯、氐、羌以及鲜卑)在北方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政权,通常被称作“五胡十六国”(出自北魏崔鸿创作的《十六国春秋》)。五胡十六国纵观中国朝代史,我们会发现,在东晋(317-420年)时期,中国北方与之抗衡的并不是一个整体的政权,而是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不统一的十六个甚至更多的政权,这些政权在中国北方又互相攻讦,并不能形成一致的对外合力。中国历史朝代纪年表在北魏(鲜卑族)统一中国北方之前,只有前秦在公元376年短暂地统一过,雄心勃勃的前秦皇帝苻坚于在统一北方之后不断攻击东晋,意欲统一全国。最终双方于公元383年爆发了著名的淝水之战。这一战,苻坚率领的多民族大军讨伐江南的东晋,从人数上来说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有“投鞭断流”之说,而东晋则由谢安、谢玄等名臣名将应战。最终战果出人意料,数十万前秦大军被东晋利用天险和计谋击败,前秦皇帝苻坚望风而逃,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说。在此之后,原本依附于苻坚的鲜卑人慕容垂、羌人姚苌等人随后叛变,前秦的政权开始瓦解。前秦这也说明了为何东晋在面对如此多的少数民族时,依然能够保持一百多年的国祚,因为这些少数民族虽然数量众多、彪悍善战,但是却缺乏一个统一众人的领袖,各民族、政权之间互相攻讦、内耗严重,导致无力将统治继续南扩,而这也使得东晋能够偏安江左。南宋——面对表面统一却内耗不断的金国南宋,和东晋不同的是,南宋先后面对金国和蒙元两个少数民族政权,这两个政权有别于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他们统治区域大,而且到了南宋时期,立国都很久。然而,南宋却在这两个强敌面前屹立了一百余年,那么“孱弱”的南宋依靠的是什么呢?金国从1115年建国起,10年后灭辽国,12年后灭北宋,一时间当时东亚地区最强大的两个国家都倒在了金国的骑兵旋风之下。幸好有岳飞、韩世忠等中兴名将的存在,北宋得以在军事上抵挡住了金军的继续南下,与金国形成南北对峙之势。但是,另一方面,金国自身的问题,也是南宋得以继续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南宋在消灭北宋之后,金国朝廷分成了主战和主和两派,双方互相斗争,而之后金熙宗与权臣之间的争斗,被右丞相海陵王完颜亮所杀,之后完颜亮即位称帝。称帝之后的完颜亮执意南征,意图和南宋再开战端,但是完颜亮生性嗜杀,很多金国宗室和大臣都遭其毒手,所以完颜亮并不受拥戴。1162年,完颜亮率军南征南宋,不料后院起火,西北契丹叛变,宗室完颜雍又自立为帝,然而此时完颜亮仍然冥顽不明,执意渡江消灭南宋,导致部下发动兵变,完颜亮被杀,而宋朝则趁势击败金军,收复淮南,从此之后金军再不复南征。除了宗室的内乱之外,金国还面临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他的北方出现了一个更为强悍的少数民族,蒙古。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部落,因为此前金国对蒙古部落实施残酷的压迫,导致蒙古对金国充满着敌意,所以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便发动蒙金战争,已经汉化多年的金国自然不是天下无敌的蒙古铁骑的对手。正是这个北方新兴的强敌牵扯了金国大部分的经历,导致金国无力南下,南宋得以维持在江南的统治。南明——面对团结、有野心且有谋略的清朝明朝或者南明的外患很简单,就是东北兴起的后金(后改国号为清)。虽然相比于之前的南宋面对的金国,清朝(后金)的军队战斗力不见得高很多,但是清朝幸运的是他们出了两个高明的政治家——皇太极和多尔衮。皇太极皇太极和多尔衮身处关外,却十分关注明朝农民起义的发展,皇太极指示清军“如遇流贼,宜云尔等见明政紊乱,激而成变。我国来征,亦正为此。以善言抚谕之。申戒士卒,勿误杀彼一二人,致与交恶。”而多尔衮在摄政之后甚至主动联络李自成,“欲与诸公(李自成等农民起义领袖)协谋同力,并取中原,倘混一区宇,富贵共之矣。不知尊意何如耳。”清朝并非没有过危机,但是幸运的是他们完美地化解了,避免了流血冲突,保存了清朝的实力和统治阶级的团结。1643年,皇太极猝死,长子豪格和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争立皇位,双方背后的两黄旗和两白旗一度势均力敌,流血冲突一触即发。倘若此时爆发冲突,损兵折将不说,清朝的统治阶级内部必定分裂,满族作为少数民族,本身实力就很有限,经不起如此折腾。所幸的是,最后大家接受了折中方案——由皇太极六岁的皇子福临继位,是为顺治皇帝。就这样,一次几乎不可避免的流血冲突消弭了,清朝的实力得以保存。而入关之后,摄政王多尔衮成了清朝经略内地的政治首脑,他在早期投降的汉人范文程和洪承畴等人的建议之下极力笼络汉人,很多明朝降将投降了清朝,高官厚禄并得到了重用。这些行为一举两得,既削减了抵抗的汉人势力,也增加了自己镇压汉人、进一步夺取天下的实力,“以汉攻汉”是多尔衮和清朝的既定方针。而在南下之前,清朝已经收服了蒙古,使这个昔日纵横天下的民族成了自己的附庸。之后,又侵占了朝鲜,使之脱离明朝的保护,成了自己的附属国。所以,清军南下之后在北方和西方再无后顾之忧,能够专心应对明朝。明亡清兴南明面对的是一个没有后顾之忧、内部铁板一块又富有野心和政治智慧的清朝。而东晋面对的五胡十六国,虽然野蛮有战斗力,但是缺乏统一的领导,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势力,是一盘散沙,自然无力征服实力尚存的东晋。而南宋面对的金国,虽然已经统一,但是同样内忧外患,王朝初期的锐气被耗尽之后再也无力南下。这恐怕也就解释了为何南明只坚持了18年,而东晋和南宋都支撑了百年以上。参考文献:《南明史》、《清太宗实录》、《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

其他网友观点

真要全面对比的话,原因很多,但如果仅就南明而言,更多的则是自己作死,死的不冤。首先,南明诸帝继位都缺乏合法性。南明一共四帝加一个监国(鲁王),没有一个具备合法的继位资格。当崇祯帝在煤山上吊之后,李自成和清军混战,并迅速败退回陕西,然后退向荆襄,被人杀死在九宫山。如果明想要继续抵抗的话,就需要完成内部整合。整合首先需要一个有一个合法性得到认可的皇帝,可惜,南明没有。相比较,东晋司马睿继位,是得到了广泛认同的。当西晋陷入八王之乱,晋怀帝、晋愍帝颠沛流离之时,先后任命司马睿为左丞相、丞相、大都督中外诸军事等,实际上已经交代了后世。当晋愍帝为刘聪所杀,更是命平东将军宋哲建康,赐以遗诏:“遭运迍否,皇纲不振。朕以寡德,奉承洪绪,不能祈天永命,绍隆中兴,至使凶胡敢帅犬羊,逼迫京辇。朕今幽塞穷城,忧虑万端,恐一旦崩溃。卿指诏丞相,具宣朕意,使摄万机,时据旧都,修复陵庙,以雪大耻。”也就是说,虽然司马睿仅是晋武帝司马炎的侄子,本来没有继承帝位的资格。但当晋愍帝遗诏辗转抵达南京之后,这个障碍也就排除了。前任皇帝遗命司马睿继位,这个正统性就彻底没有问题了。相应的,南宋完颜构的继位正统性也没问题。作为宋徽宗唯一没被金兵所擒,又活在世上唯一的亲儿子,而且又得到了李纲、赵鼎等大臣的鼎力支持,他这个皇位正统性也无可置疑。但南明的四帝一监国,福王朱由崧为崇祯堂弟,唐王朱聿键也就是所谓的隆武帝,为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八世孙,跟崇祯帝的关系更加疏远,只是远支宗室而已。所谓的绍武帝朱聿鐭则是隆武帝的弟弟,跟崇祯的关系同样远得很。桂王朱由榔,永历帝也只是崇祯的堂弟。其实谁称帝都没关系,只要能得到正统的认可。当时最能得到认可的就是崇祯帝的遗诏,就像晋愍帝对晋元帝司马睿那样。但可惜的是,当李自成步步紧逼的时候,崇祯帝不仅没有听从大臣的建议,迁都南京;对于李邦华等复请太子抚军南京,也就是让太子到南京以备万一的安排,为了所谓的君王死社稷而放弃。放弃就放弃吧,也没有留下任何遗诏指定继位人。这样处置的结果就是南明诸王、诸大臣为了帝位打成一团,甚至绍武帝和永历帝还互相征伐。攘外必先安内,国破家亡之际,南明内部还在大打出手,局面不崩坏才奇怪了。其次,党争、内斗贯穿始终南明这个小朝廷奇葩的地方在于,它很好的继承了明朝党争的传统。普通人都知道,面临大变,精诚团结,一致对外才是正确的应对方式。但南明从不。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而且南明朝廷还不干正事。如果我是南明小朝廷的话,其实算不上小朝廷,南明还有大部江山,我当这个皇帝,首先甄选人才,其次整顿财政、军政,做好防卫部署,抢占险关要隘军事重地,防备随时可能南下的清兵和大顺的溃兵。当然,出兵方向也就是兵略必须确定,比如与清兵、与大顺大西的关系,是联清灭逆还是联合反逆抗清,这种重大战略必须确定下来。但南明小朝廷一概不论。朱由崧在南京继位之后,首先干了这么几件大事:铸国玺。没玉的,用金的代替。当然了,比刻个萝卜的好得多上谥号改葬梓宫迎养国母访求东宫、二王祭告陵寝诏选宫女及内员,廷臣交章谏,不听选将、治军、据形式、重藩屏、慎爵赏、明赏罚,一样不做。选宫女那是热火朝天。而众所周知,明亡因素很多,当厂卫之祸首当其冲。御史祁彪上书请革诏狱、缉事、廷杖这三大让人毛骨悚然的弊政,但弘光帝全然不听,并立刻起用冯可宗领锦衣卫。这还不算。东林党与阉党、吴党与楚党、原明军将领和李自成余部、北廷也就是北京来的官员和南京留守诸官员之间斗得热火朝天。首先为了立福王朱由崧还是璐王朱常淓,马士英、史可法、东林党、军头之间先干了一仗,在史可法的退让和马士英的军队支持下,暂时取得妥协。翻案风高炽。阉党翻东林党旧账,东林党翻阉党旧账。至于整军备战,内修国政,哪有那时间。福王做了天子,是来享福的,美女都看不过来,哪有时间来管什么清军的破事。如此朝廷,能够长久才怪。所以弘光的小朝廷也就仅仅一年,钱谦益就大开城门降了清军。如此套路一个接一个。后来的绍武帝和永历帝一个在广州继位,另一个继位于广西桂林,两者为了挣正统,直接开打。一个攻肇庆,一个攻广西,让清兵趁虚而入。如此内斗,局面如何能不崩坏。你听说过东晋因为党争而彼此攻杀翻案成风的场景吗?没有。东晋的局面和南明最大的不同在于,皇权并不代表一切。东晋建立之初,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所谓王与马共天下,即当时东晋朝廷是由司马氏和琅琊王氏共同主导的,当时琅琊王氏兄弟王导在内,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把持朝政;其堂兄王敦在外,任大将军、江州牧,封汉安侯,虎踞荆襄,威胁建康,后造反兵败气死。但即使王敦造反,被剖棺戮尸,王导的地位也丝毫不受影响。除了琅琊王氏以外,陈郡谢氏、陈郡袁氏、兰陵萧氏与东吴原有江东士族顾姓、陆姓、朱姓、张姓等吴四姓都是东吴门阀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可能觉得东晋门阀对朝政的威胁可能会更大,因为各大门阀自成一体,争权夺利在所难免。但是在魏晋士族共治的情况下,这种门阀政治恰恰是非常稳定的。皇权与士族共享政权,其实大家都很明白彼此的边界,出则入仕,入则主家维护家族的利益。而且最重要的是,士族之间是维持了一种动态平衡的,有任何一家试图挑战皇权的话,其他门阀必然起兵联合将之绞杀。当王敦、苏俊、桓温、桓玄等都试图挑战皇权的时候,本来矛盾重重的士族就会联合起来一致对外。这种士族之间互相平衡牵制的局面,使得东晋维持了一种奇怪的平衡,这也是东晋能延续百年的关键。而南宋与东晋、南明都不同,其政治制度相对特殊。南宋的相权是最大的。所以有史以来,南宋的权相是最多的,比如秦桧、赵鼎、史弥远、韩侘宙、贾似道等,一茬接一茬。权相在皇帝怠政期间起到了维护政权稳定和朝政运行的作用。但由于相权缺乏统治基础,士人缺乏政治向心力,这导致南宋虽然权相频出,但南宋的政局却一直相对稳定。虽然南宋权相很多被后世目为奸臣,但从秦桧起,大部继承自北宋的政治制度运行还是颇为平稳的。这种平稳的局面也保证了南宋的经济发展非常好,而且也维持了很好的战斗力。这与南明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再次,南明军队内部山头林立,互相攻杀是常态,各自为政南明内部的军队来源比较复杂,既有明军余部,也有收集南来的流民所建军队,同时不少是原李自成、张献忠余部,还有先降清后反正的原来明军如李成栋等。但这本来不是问题。乱世军队的来源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不过能够乱成这样,互相攻杀,彼此征伐,也是奇葩了。由于南明的皇帝都缺少正统性,所以先后所立的四个皇帝和监国鲁王,都是军头所立。把持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成了掌权者的首要诉求。于此,没有在拥立之中占得先手的军头或者择机另立新军,或者干脆武力夺权。比如驻守武昌的左良玉,于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二十三日从武昌起兵,以清君侧为名,大举东下进攻南京。不去抵抗大顺军,不去抵抗清军,内部先打起来了。随后左良玉去世,其子领数十万大军降清。要知道,此时明军总数其实比清军还多,就在一次次的内耗中消失殆尽。至于所谓的江北四镇黄得功、刘泽清与原李自成余部高杰等的互相攻杀,则更是让人无语。而高杰这个闯王余部,由于军纪败坏,被扬州市民拒绝,无法进城的时候,高杰更是试图攻城,后来当高杰降清再攻扬州的时候,他屠了扬州全城。所谓的扬州十日,当时清军主帅是多铎,但扬州的统帅、屠戮者却是汉人,高杰。历史的真相是不是很残酷。就是一些这样的王八蛋在守卫南明,南明又如何能够长久?相对来说,虽然南宋也收容了不少义军,但南宋抗金的主力,却基本上都是以原来北宋最精锐的西军为主体的。比如所谓的中兴四将刘光世、张俊、韩世忠、岳飞,有三人都出自西军。这使得南宋军力重整相对比较容易。同时,由于宋高宗赵构的正统性得到了一致的认可,所以包括中兴四将在内,吴阶、吴麟兄弟、刘琦等南宋将领都对南宋朝廷军令无条件服从,虽然偶有冲突,但一直可控。这也使得南宋军力没有得到太大的损耗,保持了较强的战斗力。所以,就军队而言,南宋军队的战斗力远远强于南明,主要的原因是南明军队从来没有形成过一个有效的整体。郑芝龙等先后降清,孙可望、李定国等互相攻杀,这样的局面从来就没停止过。而东晋军队虽然没有南宋这样能够形成一个整体,但东晋军队的战斗力却一直都不容小觑。为什么呢?我们前面说过,东晋是门阀与皇权共治的。所以东晋军队也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各大世族的私兵,二是东晋朝廷的中央军,最有影响力的当然是后世声名显赫的北府军了。北府军成就了谢安谢玄兄弟的赫赫威名,也为它自己挖掘了坟墓。最终夺走东晋皇权的就是北府军将领刘裕。政治、军队、财政都一塌糊涂,南明如何能够长久?而在这些方面,东晋、南宋处理得都相当好,那么,东晋、南宋延续百年国运也就很好理解了。

其他网友观点

当崇祯皇帝孤独站在奉天殿,用尽全力敲响景阳钟却没有任何一个大臣闻讯赶到时,他的心里凄惨无比。此时他知道大明气数已尽,为了免于落在李自成之手,崇祯皇帝在万寿山的梅树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李自成攻破北京城,皇帝位置没坐几天,就被吴三桂引来的清军打得丢盔卸甲,将打下的大明江山拱手相让,从此明朝在历史舞台告一段落,清朝粉墨登场。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明朝曾经有遗老孤臣辅佐皇室后裔在南方成立小朝廷,希望能像当年东晋、南宋那样,偏安一隅,保住明朝皇室一脉国柞。先后4个政权,南明朝廷只持续了16年李自成推翻北京明朝政权之后,明朝后裔子孙在东南一带建立政权,史称南明。前后共有4个政权同时或先后并列。包括弘光政权、隆武政权、鲁王政权、永历政权。这些政权最早成立于顺治元年,就是崇祯皇帝死的那年五月,最晚灭于顺治16年,前后不过16年。相比当时东晋的103年和南宋152年来说,实在是太过于短命了。短命原因之一:猪一样的队友无论是东晋也好,南宋也好,皇帝都相对有延续性,而南明政权却并非如此。在北京被攻陷之后,南京仍然由明政府所控制,国不可一日无君,大臣们围绕推举谁为下一任皇帝展开了唇争舌战。东林党人、宦官和各地军阀为获得从龙之功展开明争暗斗,他们推举上来的皇帝其实都是傀儡。首先福王朱由崧被推到皇位上,他才华平庸,每天只知喝酒享乐,手下都是阿谀奉承之辈,朝廷腐败到极点,一年之后,南京被清军占领,弘光政权灭亡。而在此以后,又有三位南朝王室成员相继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被推上皇位,分别是唐王,鲁王和桂王。同时存在的南明小政权不能携手合作,反而水火不相容。这些名义上的皇帝不能真正掌控军队,导致内部分裂,一个个逐步被清兵击破,最后一个下台的桂王在顺治16年被迫流亡缅甸,南明政权在国内无立足之地,彻底宣告南明的结束。虽然有的史学家将南明政权最终覆灭的时间延续到清朝收复台湾,但那注水多出来的几年也代表不了什么。换句话说,在很多国人心里,都没把南明看成明朝的延续。短命原因之二:狼一样的对手南明政权的短暂,不仅在于内部斗争。事实上,内斗似乎是中国人的特色,自己和自己掐的乌眼发青,挠个满脸开花很正常,当年东晋和南宋也是如此。东晋司马氏也是傀儡一般的皇帝,朝廷内部有各大士族把持。南宋政权也是如此,文臣武臣吵吵嚷嚷,奸臣当道,皇帝是非不明。然而这两个政权能存在百年之久,就在于他们外来威胁并没有那么强。西晋灭亡,正是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融入中原,即“五胡乱华”时期。先后有多个少数民族建立起各种各样的野蛮政权。这些政权战斗力虽然强大,但是统治能力薄弱,烧杀抢掠,不得民心。反而逼迫士族大家拧成一股绳,拥护东晋皇权。南宋亦是如此,灭北宋的金国虽然成立多年,但汉化程度并不高,手段也相对残忍,更不懂得外交的一些大道理。所以金国和北宋打,和西夏打,和辽国打,打来打去,没等南宋灭国,自己先灭掉了。而南明的对手清朝则不然。清朝经过苦心经营,到顺治时已经建立起非常好的统治制度,而笼络汉臣是他们最主要的政策之一。在清军入关之前,就已经有多位明朝重臣被清朝的高官厚禄所收买,改换门庭。等到清军进入北京城之后,更是开出优厚条件,吸引被李自成赶跑的朝廷大臣回来任职。清军采取留发不留头的方式镇压不服气的老百姓,制造了很多惨绝人寰的屠杀。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也正是由于清军的野蛮让战争迅速平复下来,国家反而迅速得到安宁。此外清军的战斗力更不用说,八旗军都是精兵强将,除此之外,还有不断投奔过来的明朝降将,而且有不少就是脱离南明政权跑过去的。这样看来,南明政权短命的原因就清晰了:一方面是强大的狼对手,一方面是愚蠢的猪队友,这种情况下已是强弩之末的南明政权也只会迅速走向灰飞烟灭。

版权申明

本文"为何南宋、东晋可偏安南方,而南明却被清朝迅速灭掉?":http://www.baibapfp.com/article/2023091971774.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yfshare@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土堆网 我爱学习
人生就是为了不段学习而生的!
  • 156521文章总数
  • 10w+访问次数
  • 2356建站天数
  • 推荐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