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一家专注于互联网知识问答的网站!
百科网 > 营养 > 正文

刘邦对吕雉在他死后会夺权没有察觉吗?为什么没有提前为自己的宠妃戚夫人想好后路?

发布时间:2023-09-19 08:43:16 来源:互联网投稿 阅读次数: 344 本文有: 4939个字 大约需要阅读时间: 13分钟
优质回答:

刘邦肯定是想好了如何安置戚夫人,从他想立如意为太子就可以看出他更偏向于戚夫人。皇权时代,皇帝活着的时候虽说一言九鼎,但也不是在任何国事上一个人说了算,譬如立如意一事,就遭到许多大臣的反对,最终没有做成。皇帝死后,生前的意愿更没有意义了,所以吕后专权后,戚夫人和如意,都遭到残酷对待。

其他网友观点

刘邦出身平民,靠诡计迭出和擅用人才夺取天下,建立汉朝,以刘邦的识人之明对于吕后的夺权怎么会没有察觉呢?他几次想要废立太子,正是基于这个判断,只是为了国家的稳定,且吕后羽翼已成没有成功,无奈之下他把戚夫人及刘如意性命嘱托给太子刘盈,让刘盈保护好她母子安全,只是刘盈即位后,性情懦弱,权力旁落,已没有足够的实力保护好戚夫人的安全了,终被吕后所杀。四废太子刘邦平定天下后,为了给天下人和糟糠之妻一个交代,立吕雉为皇后,封吕雉的儿子刘盈为太子,女儿被封为鲁元公主。刘邦认为刘盈性格软弱,并不适合立为太子,几次都有废立太子的想法。据《史记》记载,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刘邦封刘如意为赵王后,戚姬有些等不及了,每天哭哭泣泣想让刘邦改立如意为太子,刘邦也觉得此事宜早不宜迟,于是把这件事由后宫推到了朝廷之上。《通治通鉴》载:上欲废太子而立赵王!大臣争之,皆莫能得。御使大夫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陛下欲废太子,臣期不奉旨!刘邦如果此时废掉刘盈,对于汉家天下有利,但是正因为周昌及朝臣的直谏,搅黄了刘邦的第一次废太子之大事!后世之人常言周昌忠直。事实证明其实他是一个比较缺乏政治眼光的人。刘邦废除太子之事虽因周昌力劝而免,但是吕后害怕刘邦再废太子,越想越怕,于是向张良求计。张良为了免祸,说:“这种事情不是靠言辞能够解决问题的。要想劝阻皇上废长立幼,天下只有四人。这四个人是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由里先生,世称‘商山四皓’,这四皓年岁已高,因皇上失礼,逃到商山,发誓不为汉臣。皇上很敬重此四人,你带上重礼,派能言善辩之人,前去相聘。此四人定会前来相助。四人来,太子以他们事之以师礼,经常带在身边。皇上知道此事,就不会再说废立之事了。”吕后依计行事,果然请来了“四皓”。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七月,淮南王英布谋反,刘邦正在生病,不觉想出妙计:令太子刘盈亲征,胜了可以得到磨炼,败了乘机废掉。一箭双雕。四皓探得此等消息让吕后找刘邦哭诉:英布是天下猛将,极善用兵,朝中众将,全是皇上旧臣,怎听太子调度?太子出师,必败无疑。一仗之败,牵动全局。皇上虽然病体初愈,但只要御驾亲征,众将用力,英布不难平定。刘邦被 哭的心烦只好亲征。并依张良的建议将太子留守京师,统帅关中人马。张良此举,大概也助了吕后一臂之力,当然刘邦第二废立太子也不了了之。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十一月,刘邦平反后,由于征途劳累,箭伤复发了,他返回长安住进长乐宫,每日都是戚姬陪伴。她看到刘邦生病,心情格外沉重。刘邦深感戚姬一片衷情,想到自己一旦死去,定难保证戚姬母子性命,暗下决心,决定来日废长立幼。次日,刘邦召集重臣进宫,再次提出废去太子之事。张良再次进谏,说了许多大道理小道理,刘邦微闭双目,似睡非睡,全不理睬。张良自知无可奈何,并且认为刘邦此举对汉朝有利,托病首先退去。众人见张良尚且无法进言,只得都闭了尊口,免遭无趣。刘邦看见众人沉默不语,心中暗自欢喜,既然大家没有不同意见,就这样定了吧!这时太子太傅叔孙通发表了一番宏论。《史记·叔孙通传》载:叔孙通谏上曰:“昔者晋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早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岂)可背哉?陛下必欲废适(嫡)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这一场劝谏,比周昌那一场更是不同。叔孙通想来一定拔剑在手,准备自刎,所以刘邦才不得不说“公罢矣,吾直戏耳”。刘邦不是怕叔孙通自杀,而是怕强行废长立幼,引起大臣不满,天下混乱,刘邦第三次废太子之举,就这样化为泡影。但是刘邦欲废太子之心并未死,正如《史记》所言:“上佯许之,犹欲易之。”过了几天,刘邦箭伤渐好,置酒宫中,命太子刘盈侍宴,庆祝平定英布。刘盈带四皓出席,刘邦见了四人,对戚夫人说太子有这四人相助,羽翼已成,更换太子恐怕做不到了,戚姬本欲借助刘邦宠幸,取太子之位,保自己之命,可惜转瞬之间,全成泡影,她现在已经成了一只孤雁,只等着刘邦死后任人宰割了。后宫争宠汉十二年春天,刘邦征讨英布时所受箭伤快要好了,心情也比较高兴。戚姬日日陪着,过着比较清闲的日子。突然有人传报燕王卢绾私通匈奴,准备谋反,刘邦一口气上来,大怒难禁,箭疮迸裂,大痛难忍。虽然病重,刘邦仍要处理国事。刘邦的病一日比一日沉重,满朝大臣也忧心忡忡,吕后更是如此。她以为刘邦之所以久病不愈,就是日日宠幸戚姬,消去了神魂,一心想叫刘邦回到她宫里。可是又怕因此引起刘邦怀疑和嫉恨,一时拿不定主意。宠臣审食给她出了一个主意。叫吕后令太子带着文武百官去请刘邦回宫,刘邦定难推辞。吕后依计而行。刘邦正在戚姬宫中与戚姬调情,忽报太子率文武百官朝见。刘邦已知其中之意,叫传进来面见。太子并群臣拜见,上言请刘邦回到正宫养病,才是正理!正巧这时,樊哙听说太子率群臣去请刘邦回正宫,也赶来劝谏,看见群臣正跪在地上,刘邦不愿离开戚姬,忙上前去,重来一场鸿门宴上的表演。樊哙说:“皇上有病,文武百官,群臣百姓,无不焦急万分。陛下长期居住偏宫,有失天下之秩,有背上天之理;吕后与陛下长期辛辛苦苦,到了此时一个人独守深宫,有违人伦之理;太子率百官叩请陛下返回正宫,为天下孝子表率,正是安天下之举。皇上不可违背秩序、天理、人情,独居偏宫!天下是皇上的天下,一世英雄,不可到了此时做出如此之事!”刘邦沉默一阵,命群臣下去准备,刘邦叫出戚姬,把刚才的经过说了一遍,其实戚姬也在里屋听得明明白白,刘邦已经尽力,无法控制如此局面。非刘不王,非功不侯。违者,天下共诛讨之!吕后看到刘邦病重,急忙四处寻医。可是刘邦讳疾忌医,病情日重一日。刘邦本是豁达大度之人,自知时日不多,令诏萧何、张良、叔孙通、张苍等人进宫安排后事。刘邦说:“我病已深沉,恐难得好。众卿随我百战沙场,才有今日江山,大家定要竭力辅助太子,不要叫刘氏江山落入他人之手。”众人见到刘邦形容枯槁,面如死灰,不觉伤情,齐声应诺:“竭力辅佐太子,安定刘氏天下!”刘邦说:“从今以后,非刘不王,非功不侯。违者,天下共诛讨之!”刘邦又下诏叫太子进宫,当面嘱咐说:“我已经老了。大汉江山早晚归你。你仁义厚道,完全可以安定天下。赵王母子性命,托付你才能保全。父亲所爱之人,儿子应该敬重,这样才是孝顺,你要切切牢记!”刘盈叩头:“君父天恩,兄弟手足,儿臣决不背叛。父皇善保龙体,不用挂念他事!”刘邦自从对自己打下的江山和爱姬、宠子有所交待之后,病势日重一日。吕后见此,泪流满面,来到刘邦身旁,俯首问计:“皇上百岁之后,萧相国若死,令谁代之?”刘邦说:“曹参可以。”吕后说:“曹参之后呢?”“王陵可以。但是王陵显得憨直,陈平可以协助。陈平智能有余,胆识不足,不能单独担此重任。周勃厚重,文才不足,但是,最终安定刘氏天下的,必是此人,用为太尉!”吕后还要问下去。刘邦说:“此后之事,‘非而(你)所知也”公元前195年夏初,阴历四月甲辰(二十五日),一代开国君王刘邦与世长辞。历史证明,刘邦是有眼力的,汉惠帝刘盈的确软弱无能,即位不久,大权旁落吕后手中。刘邦作为一个南征北讨的开国皇帝,为了顾全大局,不得不在临死之前吞下一杯苦酒,眼看他的娇妻、爱子成为别人俎上肉,即便他是皇帝对此也是无可奈何。

其他网友观点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一段打油诗说清楚这个问题。吕后心思不用猜,皇帝死后把人害。戚氏母子心最爱,刘邦自然有安排。赵王放到千里外,周昌为相免祸灾。临死之前杀樊哙,可惜一切白交代。临死之前,诛杀樊哙(樊哙 剧照)刘邦对戚夫人与吕后的仇怨是有预料的,也是有安排的,并且为此十分苦恼。刘邦临死前,有人告发樊哙欲与吕后诛杀赵王刘如意。刘邦十分恼怒,随即派陈平去樊哙驻地当场诛杀樊哙。陈平老奸巨猾,心知刘邦命不久矣,便将道樊哙押送京师。半路刘邦便驾崩了,樊哙捡回一条命。樊哙除了跟随刘邦南征北战,忠心耿耿之外,其妻为吕后之妹,樊哙与刘邦是连襟的亲戚关系。对于樊哙这种忠臣和亲戚,刘邦都肯下手。可见其对戚夫人母子安危的挂念。如果陈平当场诛杀樊哙,或者刘邦再多活几时,那么樊哙必死,吕氏姐妹必然有所动作。那刘邦生前就有可能对吕氏姐妹采取一些手段,戚夫人母子乃至大汉王朝命运都将有可能发生改变。袭封赵王,远离京师(刘邦)刘如意是刘邦最喜爱的儿子,戚夫人是刘邦最宠爱的姬妾。刘邦对吕后与戚夫人之间的恩怨心知肚明。所以在生前将刘如意封为赵王,远离长安,借此来牵制吕后。毕竟汉初的诸侯王,还是具有一定的军事政治实力的。而且刘如意为刘邦所喜,天下皆知,刘邦以为吕后会有所忌惮,不敢动手,可惜完全低估了吕后的决心和魄力。周昌为相,力抗吕后(周昌 剧照)除了将刘如意封为赵王,远离京师这块是非之地及吕后的势力范围之外,刘邦还接受大臣的建议,给刘如意的赵国,找了一位有能力有威望的丞相。此人便是周昌。周昌有几个优势,一是一早就跟随刘邦,是大汉的开国功勋之臣。二是此人耿直坚毅,百官畏惧。最重要的是,刘邦在太子废立的事情上,周昌曾力劝刘。不要废除太子,改立刘如意,而此话正好被吕后听到,吕后因此而向周昌下跪道谢。恩人在此,吕后安敢动手?周昌果然是周昌,不辱使命。刘邦死后,吕后先后数次下诏让赵王进京,周昌以赵王有病为由抵死不从。吕后大怒。于是改换策略,先召周昌回京,再召赵王刘如意回京,后毒杀之。「舂歌」遗恨,母子皆丧(戚夫人)吕后毒杀了赵王刘如意,对戚夫人更是不择手段,毫不留情。先将其变为奴婢,舂米做苦力,于是便有了那首幽怨凄苦的「舂歌」,后被吕后残忍折磨致死。刘邦的安排是,用周昌保护赵王,赵王保护戚夫人,以子护母。刘盈为皇帝,牵制吕后的权利,以子制母。奈何刘如意和刘盈,双双而亡,戚夫人惨死,吕后独揽大权,这应该是刘邦万万没有想到的。

其他网友观点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刘邦对吕雉在他死后会夺权没有察觉吗?为什么没有提前为自己的宠妃戚夫人想好后路?刘邦对吕后的一举一动都有清楚地了解,刘邦执意更换太子遭到一众官员的反对,也没有动摇刘邦更换太子的决心,后来由于商山四皓的出现,才让刘邦放弃了更换太子的主张。商山四皓的出现,让刘邦认识到在吕后身边已经汇聚了一股力量,这股力量让刘邦感觉到一时无法撼动。刘邦只好以放弃更换太子的主张妥协,以换取短暂的安宁。之后,刘邦对吕后在自己死后夺权做了精心布局。针对吕后夺权,刘邦采取了如下措施:第一,安排王陵、陈平、周勃等三人为辅政集团,限制吕后权力。第二,调动灌婴驻军荥阳,监视全国动向,防卫都城安全。第三,发布诏书,将功臣派利益与朝廷利益绑在一起。第四,白马盟誓。誓词为“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诛之”。针对吕后的意味很浓。第五,剖符作誓。告诉功臣派,只有保证朝廷的安全,才能保证他们的利益。以上五项措施,成功地遏制、粉碎了吕后夺权的梦想。刘邦死后,吕后秘不发丧,想通过秘不发丧的形式诛灭功臣。郦商知道后,警告吕后说,灌婴驻军荥阳,随时可以带兵围攻京城。吕后害怕,被迫放弃诛杀功臣的 念头。吕后要册封吕氏子弟为王,王陵就以白马盟誓为依据,反对吕后册封吕氏子弟为王。吕后驾崩后,周勃、陈平等功臣派诛灭了吕氏家族,粉碎了吕氏家族夺权的梦想。对于戚夫人的安全,刘邦生前也做了安排:刘邦在临死之前,让御史大夫周昌去赵国做戚夫人儿子、赵王刘如意的相国,其目的就是保护刘如意的安全,以此保护戚夫人。刘邦为什么要让周昌去赵国做刘如意的相国呢?在刘邦看来,满朝文武百官,只有周昌有能力保护赵王刘如意的安全!第一,周昌正直,不畏权势,刚正不阿。第二,周昌积极反对刘邦更换太子,对吕后有恩。第三,周昌是开国元勋。刘邦以为有这三条,有周昌在,吕后就不敢对赵王刘如意母子又任何邪念。谁知吕后手腕厉害?周昌也不是吕后的对手。最后吕后还是害死了赵王刘如意母子!另外,要说明一点的是戚夫人的死,戚夫人自身也有责任。如果戚夫人不挑起事端,吕后也许不至于对戚夫人下毒手。对此,读者如有兴趣,可以去翻阅《汉书》。

其他网友观点

首先,要说明一点,刘邦活着的时候,太子就已经定下来了。当然,刘邦几次想要改立太子,但是,换太子的事情牵一发而动全身,刘邦即使再宠爱戚夫人,也不敢轻易换太子。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同时,吕雉也在为自己儿子的事尽心尽力,为此,还胁迫张良为其出谋划策。刘邦的家事,张良本不想插手。但是,最终还是为吕雉出了一计,太子请来了四位连刘邦都请不动的隐士,刘邦看到这四个人,就知道太子羽翼已经丰满。所以,改立太子的事情也就告一段落。至于吕雉是否会夺权,这个问题并不重要。因为汉朝离不开吕雉。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吕雉是刘邦结发夫妻,在刘邦还没有起家的时候就跟着刘邦,一直到后来刘邦称帝,铲除异姓王,也都是吕雉在行事。可以这样说,吕雉具有很强的政治手腕,是整个汉朝仅仅用名号就能震慑住人的人。而大汉朝刚建立,若是刘邦死了,没有人能够压制住开国功臣、刘氏诸侯,那么刚刚建立起的大汉朝就会土崩瓦解。所以,刘邦必须留下吕雉,没有别的选择。至于为何不为戚夫人想好后路。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刘邦也没有想到吕雉对戚夫人的恨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版权申明

本文"刘邦对吕雉在他死后会夺权没有察觉吗?为什么没有提前为自己的宠妃戚夫人想好后路?":http://www.baibapfp.com/article/2023091971773.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yfshare@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土堆网 我爱学习
人生就是为了不段学习而生的!
  • 156521文章总数
  • 10w+访问次数
  • 2356建站天数
  • 推荐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