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一家专注于互联网知识问答的网站!
百科网 > 营养 > 正文

谭嗣同在临终前写下了“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两昆仑”究竟说的是谁?有何为证?

发布时间:2023-09-19 08:43:14 来源:互联网投稿 阅读次数: 423 本文有: 3622个字 大约需要阅读时间: 10分钟
优质回答:

1898年9月,光绪皇帝苦心经营的新政,被戊戌政变付之东流。康有为、梁启超东渡日本避难,谭嗣同等6人被押上菜市口刑场,不经审讯即被处死;其中最为慷慨自若的,是被梁启超誉为晚清思想界彗星的谭嗣同。谭嗣同在临死前夕,于囚狱里用炭渣在墙上题过一首七绝诗,这就是脍炙人口、传颂不绝的《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首诗借讽喻东汉党锢之祸,谴责顽固派罗织成罪的卑鄙行为,在表现自己视死如归的无畏精神时,寄莫大希望于来者。由于这首绝诗最后一句提到的“两昆仑”是比拟还是专称,引起了当时和后来研究者的诸多推测和猜疑,它究竟是指谁呢?谭嗣同即将赴死,想起了与他一起变法的人们,有的走为上,有的来不及走,心中一酸挥笔写下绝命诗,缅怀那些留下来和去了的在变法过程中做过贡献的人们。留下的洒血唤民心,去了的遍地播火种,他们都是巍巍昆仑。以谭嗣同的品德而论昆仑决不单指某个人,生死面前谭嗣同选择赴义,其大公无私彰显的是品德的崇高,人们推崇谭嗣同也都是为了那从容赴死一刹那的道德感动。去了的人那个不是昆仑,都是在变法中奉献的人,都配得起昆仑。诗的精采处在于,两字在中间担起去和留,去的也昆仑,留的也昆仑。

其他网友观点

在1895到1898年间,中国发生了一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到了1898年,百日维新将这次运动推向了高潮,其中康有为是这次运动的主要负责人。光绪帝一心希望能够改变国事贫弱的局面,决心推行维新变法。期间与慈禧的矛盾也日益尖锐,最后慈禧下令大肆搜捕维新派官员。康有为得知消息从天津逃往香港,梁启超化装去了日本。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康广仁,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六人被杀。历史上称为“戊戌六君子”因为那年是戊戌年,所以也被成为“戊戌变法”。谭嗣同就是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写下了那首《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去留肝胆两昆仑”其中“去”指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后离开的康有为、梁启超。那么“留”我们就很好理解了,指的是谭嗣同以及留下来的人。那么在这里他颂扬了康有为选择“去”是为了完成他们共同的理想。“留”谭嗣同选择留下以死殉节,他期望以自己的死来唤醒同胞,激励大家。无论是“去”还是“留”同样是犹如昆仑山一样的宏伟气魄。所以在这里我认为“去留”与“两昆仑”相对应,所以不是指人,而是“一生一死”无论是“生死”都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爱国精神。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对中国历史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它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具有爱国救亡的积极意义。同时它的失败也证明了在当时的半封建社会下,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其他网友观点

在“戊戌变法”的一众干将中,谭嗣同是最特别的一个。为什么说他是最特别的一个呢?因为当时谭嗣同是提前得到消息的,有人已经告诉他,慈禧要复辟,要扼杀“戊戌变法”,要打击变法干将。那时候,谭嗣同如果想逃走,其实是非常容易的。但是谭嗣同却不走,说中国从古至今,没有为变法流血的人,他要做第一个。最终谭嗣同被抓,面不改色,从容就义。(电影海报上的谭嗣同)谭嗣同在就义之前,曾写过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歌《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首诗里面,有一个词一直被后世争论不已,就是“两昆仑”。不过,一般认为,这里的“两昆仑”指的是被慈禧抓捕的“戊戌六君子”等人,以及逃走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这个说法,实际上是比较有说服力的。不过,这里有个问题还是有些不明白,一般来说,一个人写绝命诗,都只会写自己,写自己的情怀节操,比如文天祥的《正气歌》。谭嗣同为什么要特别写一句“去留肝胆两昆仑”呢?他写这句诗,究竟有何用意呢?我认为,谭嗣同这样做,实际上就是在为接下来的变法布局,虽然他的这个布局,最终并没有成功,但是可以看出,谭嗣同是有预见性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谭嗣同为什么要选择英勇就义?谭嗣同说的是,历史上还没有为变法流血的人,他要为变法流血,唤醒国民。从这里可以看出,谭嗣同认为,变法之所以失败,根本还不是慈禧太后这样的封建势力有多顽固,而是民众不知情,不清醒,参与度低。只有民众参与度高了,明白变法对于中国来说有多么重要,变法才能获得成功。(发动戊戌政变的慈禧)要怎样才能唤醒民众呢?如果只是被慈禧等顽固派抓住,并被砍头,并不能唤醒民众。因为朝廷官员被砍头的情况太多了,老百姓不理解。如果自己在完全可以逃跑的情况下不跑,然后被慈禧等顽固派砍头,这种行为,显然就是一种气节的表现,一种英勇无畏的表现。谭嗣同就要让民众明白,维新变法的人,都是英勇无畏的人。不过,谭嗣同虽然自己这样做了,却又有点担心,因为康有为、梁启超都逃走了。谭嗣同担心的是,这些逃走的人,会破坏变法者的形象,被民众认为是一帮胆小苟且的人。毕竟他们才代表着变法的希望。将来变法卷土重来,还要靠他们。所以,他们必须在民众心中留下好一点的形象。谭嗣同这样做,显然是在为今后的变法布局。这个布局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唤醒民众。只有获得民众支持,变法才可能获得成功。二是保持维新变法者的向心力。实际上当时并不只是维新变法一股政治势力,还有其它政治势力,包括革命者,都在寻求救亡图存的办法。显然谭嗣同认为变法是最恰当最有效的。所以,保持民众对维新变法者的信任,则显得至关重要。三是打击顽固派。只有前面两方面加强了,才能打击顽固派。同时也是只要前两方面加强了,就能打击顽固派。(康有为)当然了,我们说这是谭嗣同的一个布局。不过,这只能说是一个理论布局,是一个发展导向。那么,谭嗣同的这个布局,最终是否取得成功呢?显然并没有成功。没有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戊戌变法”失败后,尤其是庚子事变发生后,革命派逐渐成为主流。大家普遍认为,解决中国的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推翻清朝统治。靠他们进行变法改革,是肯定不会成功的,打碎一个旧世界,再创造一个新世界,这才是根本办法。所以,此后支持维新变法的就很少了。显然谭嗣同想要达到的目的没有实现。二是康有为等变法领袖的所作所为,辜负了谭嗣同的苦心。谭嗣同说“两昆仑”,就是要维护逃跑者的形象。但是康有为逃到国外后,虽然不断地宣传变法,宣传解救皇帝。但是他募集到的那些资金,却很大一部分揣进他自己的腰包了,供他自己花天酒地了。不断地传出他在国外买房置业,乃至买地的新闻。这些新闻,显然让他渐渐地失去了大家的支持。作为维新派领袖都这样做,维新派在中国还能获得什么支持呢。从这种意义上说,谭嗣同的血算是白流了。(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其他网友观点

“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两昆仑”并不是指人,而是指人的忠心和气魄。我们知道,在人的脏器中,肝主血,胆主决断。一腔热血代表一个人的忠心。如以前我们常说“满腔热血献给党”,党是不要你的热血的,要的是你的忠心与热情。胆主决断,一个人的决断就是一个人的豪气。我们说某人有胆气,就是说这个人有胆量,有气魄。昆仑,即昆仑山脉(昆仑山),又称昆仑虚、中国第一神山、万祖之山、昆仑丘或玉山。是亚洲中部大山系,也是中国西部山系的主干。该山脉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伸延至青海境内,全长约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宽130-20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昆仑山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古人称昆仑山为中华“龙脉之祖”。所以,巍峨的昆仑山也是中华民族气魄的象征。谭嗣同“去留肝胆两昆仑”诗句的全诗是:“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此诗前两句的大意是: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在逃亡中投宿时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此诗的题目是“狱中题壁”。既然是狱中所写,当然是意识到敌人不会放过他时的绝笔诗。前两句写了对同伴的祝福和希望了,后两句当是写自己的志向和豪情了:面对敌人的屠刀,我仰天大笑,无所畏惧;身虽然死了,可我力主变革,功在国家的忠诚和气节,会象昆仑山一样巍然屹立在百姓的心目中。

其他网友观点

答:首先闲话一下谭嗣同这首诗作的初稿。世人所熟知的二十八个字,是梁启超根据谭嗣同在狱中写给自己的绝笔信刊布出来的。梁启超先后在《谭嗣同传》和《饮冰室诗话》刊布。两次刊布又略有不同。第一次写的是“望门投宿”,第二次改为了“望门投止”。然后,到了1908年出版的《康梁绣像演义》,书中没写谭嗣同有绝命诗,反写六君子之一的林旭在狱中作诗,诗云:望门投止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该诗与梁启超所刊布的诗有不小的区别,且归到了林旭名下。这是怎么回事?再后来,梁启超过世后,有名叫王照的人揭发,所谓谭嗣同的“绝笔信”,其实是梁启超、唐才常、毕永年三人伪造的。他说,这是唐才常当年亲口告诉自己的。到了1995年,清史专家孔祥吉从当年的刑部官员唐烜所作的《留庵日钞》中,找到了谭嗣同《狱中题壁》诗之戊戌年刑部传抄本。该诗与梁启超刊布的诗差别在“邻张俭”、“待树根”、“吾自横刀”、“仰天笑”几个字上。另外,梁启超所改成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其实出于咸丰年间朝三暮四的墙头草、小人物苗沛霖的《秋霄独坐》一诗。说完了谭嗣同诗背后的故事,下面就来谈谈这个“两昆仑”究竟说的是谁。按照梁启超的解释,他说,这“两昆仑”,其一是指南海先生康有为,另一是指侠客大刀王五(王正谊)。此说影响极广——今人郑云山作《谭嗣同》和《中国近代爱国者故事》,就沿袭了此说。参加辛亥革命的蔡寄鸥却在其《鄂州血史》说,“两昆仑”为王五和唐才常。唐才常和谭嗣在湖南时,曾一起开办时务学堂和南学会,意气相投。上世纪30年代,新闻记者陶菊隐的《新语林》却另有说法,说“两昆仑”指的是单刀王五和通臂猿胡七(胡致廷),因为这两人都向谭嗣同传授过武艺。但蔡尚思等编的《谭嗣同全集》里,谭氏后人谭训聪专门作了附注,说谭嗣同有两个忠心耿耿的仆人,分别叫胡理臣、罗升。谭嗣同用昆仑来指代他们,是因为有“昆仑奴”的唐传奇小说。不过,我认为最合理的,应该是冯友兰在《论谭嗣同》里说的,这“两昆仑”是一去一留的,那么,去的是指康有为,留的就是他谭嗣同本人,两人去与留都是为实现自己的抱负。总觉得这是正解。

版权申明

本文"谭嗣同在临终前写下了“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两昆仑”究竟说的是谁?有何为证?":http://www.baibapfp.com/article/2023091971768.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yfshare@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土堆网 我爱学习
人生就是为了不段学习而生的!
  • 156521文章总数
  • 10w+访问次数
  • 2356建站天数
  • 推荐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