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一家专注于互联网知识问答的网站!
百科网 > 营养 > 正文

欧阳修都举荐了哪些人,才被称为千古伯乐?

发布时间:2023-09-19 08:43:13 来源:互联网投稿 阅读次数: 565 本文有: 6625个字 大约需要阅读时间: 17分钟
优质回答:

欧阳修为什么被称为千古伯乐?因为这哥们实在是太牛了,一口气举荐了一票厉害的牛人,这些人全都是北宋时期的风云人物。从宰相之才的王安石、司马光,到文学大才苏轼、苏辙、曾巩,全都是他举荐的。唐宋八大家一共八个人,其中北宋的6个中有5个,都是他举荐的,还有一个就是他自己。这实在是太让人叹为观止了,一个人眼光准,可能是一时的。但是欧阳修接二连三地选中人才,这绝对不是什么偶然的事情了。三苏都是欧阳修推荐给朝廷的。三苏指的就是苏洵和他的俩儿子苏轼与苏辙,这三个人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实在是高得不像话了。尤其是苏轼,在文化界,几乎是登峰造极的人物。唐朝因为李白而自豪,那么宋朝便是因为有苏轼而骄傲。欧阳修主持科举的那一年,苏轼和苏辙两兄弟恰好就考上了进士,因此都成为了欧阳修的门生。其中苏轼的文章写得特别好,欧阳修本打算将他的文章选为第一名,可是他又担心这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写,所以故意将他放在了第二名,两人为此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欧阳修的力荐之下,苏轼和苏辙得到了宋仁宗的赏识,宋仁宗甚至认为,自己一场科举就为后世子孙选拔了两位宰相之才。既然苏轼和苏辙都是欧阳修的门生,那么他们的父亲苏洵,至少应该跟欧阳修平辈了吧?怎么也是他推荐的呢?要是没有欧阳修,这位苏洵老夫子的文章,还真的未必就能名震天下。苏洵被称之为苏老泉,他打小就很贪玩,27岁的时候才开始发奋读书。可惜科举考试一再不中,文章写得再好,考不上进士,那也是白搭。结果苏洵就放弃了自己的科举考试之路,带着俩儿子去考进士,俩儿子一举高中。苏洵就更加不可能走科考这条路了,毕竟儿子们在他前面高中,这也是闹笑话的事情。为此在张方平的推荐下,苏洵的文章落在了欧阳修的手里,欧阳修看了文章以后,那叫一个高兴,立刻向宋仁宗举荐了苏洵。苏洵这才在士大夫之间名噪一时。王安石和司马光,这对冤家也是欧阳修推荐的。王安石和司马光原来关系是很好的,只是后来政见不同,所以才会彼此疏远,这跟私交没什么太大关系,纯粹是政见问题。欧阳修举荐王安石,的确费了一番功夫,因为王安石这个人的个性,跟他的名字非常相似,那就是一块石头。当初欧阳修曾经举荐王安石为谏官,结果王安石却不屑担任谏官,说自己的奶奶岁数大了,要回去照顾老人。这个时候欧阳修不死心,是人才他就不能放过。所以欧阳希又举荐王安石为群牧判官。其实王安石自己心里明白,自己的终极目标那就是做宰相,搞变法。为了变法,他必须要在地方上好好观察才行,如果到朝中做了谏官,那体察民情的事情可就做不成了。司马光和王安石一样,是个比较耿直的人,而且很有担当,愿意为朋友承担责任,有自己的主见,不愿意随大流。因此这种人在官场很难混下去。这个时候担任参知政事的欧阳修,发现了司马光这块金子,他向宋神宗推荐了司马光,说他是:德性淳正,学术通明。有了这么一个评价,宋神宗立刻将司马光任命为翰林学士,可以说司马光以后的光辉前程,跟这句话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推荐之人,几乎都是文学大家。欧阳修被当时称之为北宋文宗,也就是北宋时期最有学问的人。可是他在推荐别人的时候,却时常表示自己要退居二线了。比如说欧阳修在看到苏洵的文章以后,说了一句:后来文章当在此。也就是说欧阳修认为,以后能够在文坛上有所成就的人,是写这篇文章的作者。在欧阳修读到苏轼的文章以后,不禁汗流浃背,表示自己应该退休了,把前程让给写这篇文章的年轻人了。欧阳修以为苏轼的文章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写,所以把苏轼的文章列为第二。在这以后一开榜他就后悔了,为什么?因为自己的弟子曾巩名列榜首。这件事轰动不小,要不是欧阳修解释了一遍,谁都会认为欧阳修有徇私的可能。但是欧阳修做不出这种事情,而曾巩也确实有大才。曾巩家族世代都是读书人,他被称之为南丰先生,有很深厚的文学功底。跟随欧阳修学习多年,文章自成一体,所以也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实包括王安石、司马光在内,欧阳修所举荐的人,大多都是文学大家。这些人有些偏向文学,有些则偏向政治。不过在文学上都是有建树的。欧阳修毕竟是文人,被称之为千古伯乐,其实也就是因为他在自己专长的那个方向上,挑出了不少人才来。总结:欧阳修选人可以,自己却不适合做官。欧阳修不会趋炎附势,这在官场是很要命的一件事。因此他就算独具慧眼,也只是一时保住自己的官位,因为他正直的作风,使得自己总是有被贬谪的风险。在政坛上,欧阳修的建树,其实也不多,大多数情况下,欧阳修是以诗文著称。参考资料:《宋史》

其他网友观点

唐宋八大家分别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这八位中间,除了韩愈和柳宗元生于唐朝以外,其余的六位都生于宋朝,而且他们六人当中有一位,可以称得上是千古伯乐,凭借一双慧眼,发掘了其余五大家。这位老大哥就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欧阳修不光自己才学了得,写出《醉翁亭记》这样的千古名篇,更是别具慧眼,在识人方面颇有造诣。下面笔者就来给大家聊聊,欧阳修到底举荐了哪些人,才被称为千古伯乐。曾巩曾巩出生于公元1019年,江西南丰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与父亲皆有官职在身,所以曾巩自幼就饱读诗书,而且他比较聪慧,这也为他日后成名奠定了基础。公元1037年,18岁的曾巩跟随父亲来到京城,在这里他结识了生命中的贵人欧阳修。四年以后,曾巩给当时早已名扬天下的文坛泰斗欧阳修写了一封信,并且附上了《时务策》,目的就是毛遂自荐,向欧阳修展示自己的才气,以便得到这位文坛大家的推荐。曾巩主要擅长古文策论,却不擅长科举考试,所以屡试不第,一直没能考取功名。估计也是按耐不住,这才向欧阳修求助。欧阳修看了他的文章以后,对他的才华非常赏识,觉得这是一个被科举埋没的人才。所以他特意写了一封《送曾巩秀才序》, 既是为了鼓励他,也是为了帮助他扩大名气。这就像今天某位有名的大作家,专门撰文夸一位文坛小辈,可想而知会给这位小辈带来多大的名气。之后欧阳修又特意把曾巩招入门下,自己亲自教导他。在欧阳修的悉心教导之下,再加上曾巩的努力,公元1057年,曾巩终于考中进士,实现了自己的仕途之梦。苏氏父子苏洵、苏轼、苏辙这父子三人,注定是中国文学史上绕不开的人物。他们凭借自己的才学,造就了一门三进士的神话,但是他们的这个神话,如果少了欧阳修,注定会黯淡几分。苏洵早年间数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如同曾巩一样接连落榜。后来他发奋学习,经过数年的闭关求学,终于有所精进。公元1056年,48岁的苏洵带着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带着自己精心写好的文章,去拜访当时的益州知州张方平,希望得到他的推荐。但是张方平觉得自己文学水平谈不上高超,但是又不好拒绝这父子三人的请求,所以他就写了一封书信,让父子三人带着这封信去找文坛宿将欧阳修。苏洵三人本以为得到张方平的推荐就很满足了,哪知竟然有机会结识欧阳修,如果能够得到他的赏识,那效果自然比张方平好多了。果不其然,欧阳修看了苏洵的文章以后,说了一句:“后来文章当在 此!”这句评价不可谓不高!接着欧阳修就向宋仁宗上《荐布衣苏洵状》,向皇帝举荐苏洵。有了欧阳修的举荐,苏洵马上名扬京师。公元1057年,也就是曾巩参加科举考试的那样,苏轼、苏辙同样也参加了这次的科举考试。这一年的主考官由欧阳修担当,随后他却闹出了一场乌龙,而这场乌龙却被传为了文坛佳话。欧阳修为策论出了一道题目,后来批阅试卷的时候发现了一篇文章写得特别精彩,很有“孟轲之风”。欧阳修读完以后,觉得十分惊艳,绝对是这场考试最佳的一篇文章。但是由于宋朝科举考试会把考生的姓名糊上,所以并不知道这是谁的文章。因为欧阳修的弟子曾巩也参加了考试,所以他想当然地以为这是曾巩的文章。所以他担心如果把这篇文章评为第一的话,难免会遭人议论科举不公,所以与众人商量以后,他就把这篇文章评为第二。复试的时候,欧阳修又读到了一篇十分精彩的文章,这次欧阳修直接把其评为了第一。到了最后公布成绩的时候,欧阳修这才发觉,两场考试自己最欣赏的文章竟然都出自苏轼之手,这让欧阳修惊叹不已。作为文坛大佬,欧阳修非常高兴文坛出现了这样的天才,他当时这样给别人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就这样,帮助苏轼打出了名气!王安石公元1044年,曾巩给欧阳修举荐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他的好友王安石。在举荐信中,曾巩把王安石称为一位“古今不常有”的人物,又把王安石的文章带给欧阳修一篇。但是很不巧,当这封信送到的时候,欧阳修已经离开京师了。三年之后,欧阳修被贬滁州,曾巩前来探望恩师的时候,再次推荐了王安石。这一次欧阳修终于看到了王安石的文章,看完之后欧阳修大加赞赏,主动提出要和王安石见一面。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却未能见到。不过这却不影响欧阳修对他才气的认可,在之后的几年,欧阳修数次向皇帝举荐王安石。公元1056年,欧阳修出使契丹回师,王安石也刚好任满回京,这一次他们终于见了一面。随后两人互相写信赠诗,就像多年的知己一样。不过之后他们在学术观点上却产生了一些分歧,但是却丝毫没有影响到二人的私交。欧阳修不遗余力的举荐王安石,王安石对欧阳修的知遇之恩则终身感激。除了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五人以外,欧阳修还举荐了很多人才。像张载、程颢、吕大钧这些大儒,甚至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这样对宋朝政局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都在自己不起眼的时候,被欧阳修这个伯乐发现。欧阳修也因此,间接的对宋朝的政治、文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宋史》这样评价欧阳修:“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欧阳修也凭借自己好贤的特点,被誉为“千古伯乐”。

其他网友观点

欧阳修我们很熟悉,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宋仁宗时期的朝廷大臣。然而他有一个伯乐的称号,为什么呢?因为唐宋八大家中有五位是他推举的,这是怎么回事呢?欧阳修在晚年时做了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的考试。他提倡平实文风,反对太学体(既不平实,也不华丽)的文风。在这次考试中也有欧阳修的学生曾巩,欧阳修在阅卷时,看到一份非常好的答卷,他以为是他的学生曾巩的,于是为了避嫌,他把这份试卷取为第二名,拆封后,发现这个试卷是苏轼的,与苏轼一起被录取的还有他的弟弟苏辙,以及一批北宋文坛的重要人物,这样欧阳修就给北宋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后来苏轼还给欧阳修写了一封感谢信,欧阳修还经常把他自己以前写的文章拿出来修改,他夫人说他,都这把年纪了,还操这个心,难道怕先生骂?欧阳修却说,不怕先生骂,怕后生骂。欧阳修一生推荐的人很多,比如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而且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也得过他的推荐。唐宋八大家六位在宋仁宗时期出现,欧阳修推荐了五位,可见欧阳修眼力相当强劲,慧眼识珠,他推荐的人最后都成为了北宋的文学家,政治家,对北宋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乃至影响到了后世,可见欧阳修不仅是文学家,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伯乐,欧阳修这样的人不仅是民族之幸,也是国家之幸,值得我们现代人认真研究。

其他网友观点

欧阳修是四川人,出生的时候,家境不错,父亲是军官,所以他也是个官二代。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欧阳修三岁的时候,父亲病逝,只能跟母亲相依为命,到湖北投靠叔叔。欧阳修失去了官二代的地位,但是他还没有一无所有,还拥有一笔潜在的“财富”,那就是其母亲是大家闺秀,可以让他在童年时受到良好教育,在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过人才华,在当地非常有名。不过欧阳修的成功之路却非常坎坷,两次参加考试都落榜,直到22岁那年才在国子监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第二年高中进士,终于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其实欧阳修只是有才华,早年并没有多么远大的理想。在地方当官的时候,他并不在乎自己的政绩,不喜欢大刀阔斧搞什么改革,不热衷轰轰烈烈搞形象工程;他主张无为而治,让老百姓自由自在地工作生活。归根结底还是欧阳修太贪玩,还是个文艺青年,把精力都用在了文学创作上。他写的词被谱曲之后,成为流行金曲,在全国流行广为传唱,甚至还传到了辽国。即便如此,欧阳修治理下的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一片繁荣景象。欧阳修也不是完人,喜欢喝酒,喝就一醉方休,流传千古的《醉翁亭记》就是他喝酒后的杰作。欧阳修不拘小节,曾经跟自己的外甥女有染,外甥女是个水性杨花的女人,嫁给他侄子后,又跟仆人私通,事发后在大堂上将欧阳修招了出来,欧阳修因此被搞得声名狼藉。欧阳修成为伯乐,是多年以后的事,当时他已经49岁,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就在这一年(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被提拔为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开始了他的伯乐生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是说,有才华的人很多,但是被埋没的是大多数,只有极少数人遇到了伯乐,得以大展宏图;没有伯乐,你就注定一生默默无闻。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人赏识你,纵然满腹经纶,也只能在社会底层晃悠,平平淡淡过一生。虽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是这块金子如果闷在口袋里,塞到床底下,发出的光芒被掩盖住了,一辈子都不会为人所知。只有把它拿到闹市上,放到柜台里,出现在大庭广众的视线中,才会大放异彩。欧阳修不喜欢华而不实的文风,不喜欢人搞假大空唱高调,对朴实无华的文章情有独钟。因此,务实成为他选择人才的标准,有真才实学的学子脱颖而出,造就了一批脚踏实地,认真做事的政治家。欧阳修自己也因此从此成为千古伯乐,名垂青史。欧阳修作为主考官的时候,举荐了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苏洵年轻时候玩世不恭,碌碌无为,直到人27才开始追求理想,岁那年,才幡然醒悟,开始用功读书,但是他对功名不感兴趣,只想把自己两个儿子培养成才。北宋嘉祐初年(1056年),苏洵带二子进京应试的时候,遇见了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看了他的著作《衡论》、《权书》、《几策》之后赞不绝口,向皇上推荐,苏洵这块金子才得以发光,走上仕途。嘉祐二年,作为主考官的欧阳修又慧眼识珠,发现了才华出众的苏轼,当时自己的学生曾巩也参加了考试,但欧阳修唯才是举,克己奉公将苏轼文章列为第一,苏轼从此开始施展才华,一发不可收。曾巩,成才之路也非常坎坷,他才华横溢,但多次考试屡试不中,灰心丧气。于是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斗胆给欧阳修写了一封信,并将自己的作品《时务策》呈上,受到欧阳修赏识,对他进行鼓励。曾巩因此受到鼓舞,更加发奋学习,终于在公元1057年高中进士,圆了自己的科举梦。除了曾巩和苏轼父子,欧阳修发现的另外一匹千里马更有含金量,他就是北宋著名的改革家王安石。但是举荐这匹千里马,可没有那么顺利,费尽了周折。早在公元1044年,欧阳修就通过弟子曾巩知道了有王安石这个人,还知道他才华横溢、"古今不常有"。怎奈当时欧阳修官场失意,被贬滁州人微言轻,在皇上那里说话没有分量,几次推荐信寄出都石沉大海。1051年,欧阳修回朝不久,随即开始向朝廷举荐王安石,开始举荐他为谏官,王安石以祖母年高为由推辞不干。欧阳修就亲自找到王安石,对他说:"古人说三十而立,你都三十岁的人了,不当官怎么赚钱养家?"王安石这才答应当官,出任群牧判官,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欧阳修发现的千里马,五位成绩斐然,都成为文坛大佬,位居"唐宋八大家"(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之列,由此,说他是古今第一伯乐,可谓名至实归。

其他网友观点

欧阳修,虽说他自己做官做的很失败,为官期间曾是屡屡受挫,多次被贬,把自己弄得是心力交瘁!但是他在政坛上的地位却很高,乃是领袖级的人物,而他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得益于他的慧眼识珠,仁宗一朝有近乎一半的名臣都算是他的门生,皆因他被朝廷重用。欧阳修都举荐过什么人呢?三苏能名扬天下,离不开欧阳修毫不吝啬的一再称赞。先是苏洵,47岁前不为天下人所知,可就在47岁时,就因欧阳修一句“你所做之《衡论》、《权书》、《几策》文章,可与刘向、贾谊相媲美”,苏洵自此名扬天下,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文名因而大盛。其次是苏轼,第一次赴京应试,就因欧阳修的赏识得以高中进士,而后在欧阳修“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的不吝称赞下,名动京师。最后是苏辙,嘉祐二年(1057年)礼部会试,欧阳修为主考官,因他的赏识,苏氏兄弟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王安石能位列宰相之职,并执掌“熙宁变法”,这离不开欧阳修的举荐。为让王安石能被仁宗重用,欧阳修曾数次向仁宗举荐他,即使是遭到王安石自己的拒绝,他也未曾放弃,最终在欧阳修多次的举荐下,仁宗开始重视起王安石。不久,仁宗就让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主政一方。而后,王安石常州一任,政绩卓越,升度支判官,掌户部事。曾巩能成为唐宋八大家,离不开欧阳修的谆谆教导。曾巩少时就入欧阳修门下,被欧阳修亲自教导。身为一代儒宗的亲传弟子,曾巩想不成名都难,想不入仕途都难。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主持会试,曾巩高中进士。嘉祐四年(1059年),外放太平州任司法参军,次年在欧阳修的举荐下,回京任职。欧阳修对曾巩这位学生,那可是十分喜爱,是将一生所学都传于他。在欧阳修的悉心教导下,曾巩的文学成就是越来越高,直至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司马光能在神宗朝再次被启用,离不开欧阳修的推荐。欧阳修与司马光本有争斗,两人曾魏科举取士,是应全国统考,还是以区域分考,吵得是不可开交。但是,就算如此,欧阳修也丝毫不介意,在神宗朝,司马光即将被弃用时,时任参知政事的欧阳修,就特意向神宗上书,盛赞司马光“德性淳正,学术通明”,而后神宗就重新启用司马光,不久,就任他为御史中丞。吕公著能官运亨通,成为一朝宰辅,欧阳修功不可没。吕公著的父亲吕夷简与欧阳修,那可是见了就分外眼红的仇人。欧阳修为官时,之所以屡遭贬斥,多半就是吕夷简的功劳。早年吕夷简为相时,年少气盛的欧阳修就曾上书抨击吕夷简为是任人惟亲的奸相,惹得吕夷简是恼羞成怒,不久就被贬到夷陵做了县令。而后,欧阳修一路磕磕绊绊成为了右正言、知制诰,结果又被吕夷简一竿子撸到底,发配到滁州,当了醉翁。但是,就算是这等仇恨,当欧阳修见吕夷简之子吕公著有大才之时,就专门向仁宗皇帝写了一封奏章来推荐赞扬他“器识深远,沉静寡言,富贵不染其心,利害不移其守”,而后在他的强力推荐下,吕公著开始被仁宗重用,直至成为一朝宰辅。生为一代儒宗,欧阳修他看人的眼光,真的让人不由衷的钦佩,唐宋八大家,除了他自己,剩下来自北宋的五位大家(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皆是出自他的门下,因他而被朝廷重用。除此,包拯、司马光、王安石、韩琦、文彦博、张载、程颢、吕大钧、吕公著等,他们也都曾受过欧阳修的提携,继而或在政坛,或在文坛大放异彩。只得说,欧阳修不愧是为千古伯乐!

版权申明

本文"欧阳修都举荐了哪些人,才被称为千古伯乐?":http://www.baibapfp.com/article/2023091971765.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yfshare@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土堆网 我爱学习
人生就是为了不段学习而生的!
  • 156521文章总数
  • 10w+访问次数
  • 2356建站天数
  • 推荐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