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果真是古代流放犯人的地方吗?
从多方资料来看,南通确实是古代流放犯人的地方。古代流放到南通的犯人,大体可分成三种情况:一、南宋之前的古代战爭中,擒获的敌方俘虏,被押送到南通流放,(注:古南通的胡逗洲四周环水,这种地形非常有利于管理流放犯人。)这些俘虏大部分是鲜卑人、西域人。二、古代的罪官以及刑事罪犯,被押送到南通流放。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据有关文献披露,古代也有冤、假、错案。有些所谓的罪官,并非贪官、坏官,而是因为主见不同,在宫廷内内斗中失败,所遭至的迫害、冤屈。例如:清朝的爱国将领林则徐,虽然当年被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流放到新疆伊犁,但是百年之后,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在历史学家的笔下,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光辉形象,永远不可磨灭。三、明初,朱元璋的军队打败了驻防在南通的一支数万人的蒙古军队。从资料分析,这支蒙古军队应该是忽必烈(成吉思汗)第四个儿子下属的一支部落军队,他们为了保全败军残部以及全体随军家属的性命,接受了明朝军队提出的(就地流放)的全部条件,明朝军队也采取了相对宽松的管制措施:允许蒙古人从事农牧业、手工业、经商等;为了防止他们逃回蒙古大草原,批准未婚蒙古人与当地青年男女互相通婚,促其扎根南通;只是每年秋后,蒙古人必须按收入比例,向明朝官府缴纳重税而已。然而这批蒙古人及其后代相当聪明、勤奋,他们不仅与南通原住民相处很好,而且在以后南通的各行各业中,相继出现过优秀人才。到明朝中期,流放定居在南通的蒙古人已经不再受歧视了。而今,经历数百年的通婚、变迁,南通籍蒙古人及其后代,已经完全与汉人同化,不分彼此。
其他网友观点我是萨沙,我来回答。确实如此,南通古代就是流放地。大家也许不知道,古代和今天不同。今天的沿海因为贸易的原因,通常比较发达。中国最富裕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全部靠海。但古代不同,恰好相反。沿海地区通常土地相对贫瘠,很多还是海水覆盖的盐碱地,不能种植粮食。同时,沿海地区经常受到台风、海啸影响,危险性远远比内陆要大。而海边最大的优势就是渔业。然而,古代渔业并不发达,远洋渔业几乎没有,渔民多是在近海用小船捕鱼,收获量有限。古人可不像今天一样喜欢吃海鲜,因为缺乏冷藏海鲜运输的设备。所以,海鲜基本只能就地解决,或者晒干制作成腌制品。而古人非到万不得已,一般是不会吃咸鱼这种腌制品的。所以,南通古代不是什么富裕地方,很贫穷,人民多以制盐为生。然而,他们制作的盐不能自己销售,必须卖给政府,所以收入很少。宋代正式建立通州,之前唐代的通州,也就是今天南通市区,还是长江中的一个沙洲。不过南梁时期,通州也就是南通已经存在。著名的杀人魔王侯景,就是在南通被杀。当时南通就已经有不少流民,以制盐为业。但这些流民不是流放的人,而是从北方逃难而来的难民。从宋朝开始,南通彻底成为流放地。《宋史》写到“犯死罪获贷者,多配隶登州沙门岛及通州海门岛,皆有屯兵使者领护。而通州岛中凡两处官煮盐,豪强难制者隶崇明镇,懦弱者隶东州市”这个海门岛,就是靠近今天南通市区的地方,当时仍然是一个长江沙洲。由于偏僻,无法种地,甚至难以逃脱,这里成为最好的流放地。然而,南通作为流放地仅限于北宋时期。南宋开始,南通已经靠近金国前线,不可能作为流放地了。
其他网友观点据历史记载,南通确实是古代流放犯人的地方之一,但是在封建社会漫长的岁月中,仅仅是在北宋一个朝代有犯人流放至此而已。我们看电视都知道流放是古代的刑法之一。流放在我国起源很早,并且沿用历史悠久,从远古流放出现,到清末被废除,历经了几千年。犯人的流放地一般为边荒之地。比如说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后被流放到新疆伊犁,曾在西安和老婆见面的时候留下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南通作为流放地在历史上只有北宋有记载。《宋史》有“犯死罪获贷者,多配隶登州沙门岛及通州海门岛,皆有屯兵使者领护。而通州岛中凡两处官煮盐,豪强难制者隶崇明镇,懦弱者隶东州市”的记载。北宋时期通州下辖二县,一个是静海县,一个是海门县。通州海岛隶属通州,应该没有争议,因此,南通在古代是流放犯人的地方这个说法,是有历史依据的,不过仅限北宋一朝。
其他网友观点提起南通,就会想到江苏的高考,可以说南通是江苏省内最牛气的高考大市。而江苏省内的高中生第一次了解南通,估计也是通过这个途径了解,因为每当高考前的模拟试卷、联考等等,必有一份考卷来自南通市。此外南通市也是江苏的一个重要的城市,它的地理位置靠着长江,并且离海边也非常的近。它地处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之内,所以经济相当的发达。不可否认,现在南通的经济文化欣欣向荣,一切都在高速发展。然而在古代的时候,它却远远没有现在的地位。因为封建社会劳动力低下,这里十分贫瘠,也就自然而然成为古代流放犯人的地方。南通,古称通州南通在古代也称通州,建制于五代十国末期,当然在此之前也已经有人生存。现如今的南通城区一带,唐朝初年还在长江口的海里,是一个沙洲,经过专家考证叫胡逗洲。所以说南通是长江泥沙冲刷堆积出来的,唐代以前只是海中大小不等的沙洲,后来才慢慢连接起来。据《太平寰宇记》在记载:胡豆洲在县东南二百三十八里海中,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五里,上多流人,煮盐为业。《太平寰宇记》,是北宋初期一部著名的地理总志,当中的内容几乎都注明出处,给后人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所以该书中记载的风土人情基本上都算是客观公正,而关于通州的记载,简单来说就是说,在胡逗洲这块地方,有很多流人,以煮盐为生。当然这里的流人应该只是指流民或者可以称之为难民,可能这个名词是受写作人的主观因素考量。因为这里的地理环境是在当时人们看来是相当的恶劣。需要指出的是,古人和现代的人的生活方式及生存观念不一致,现代靠海边的城市有港口,基本上靠海的城市经济水平都比较发达,人们生活水平比内陆好了不知一丁半点。但在古代,人们是不愿意住在海边的,海边的土地一般都比较的贫瘠,产生不了多少的农作物,同时因为在海边,一般都有比较大的风沙,雨水也不少,每年还会有台风肆虐的困扰,这在人力为主的封建社会根本就无法常驻。所以久而久之,通州就变成了人们心中最不想去的地方,来到这里的人估计也就是社会最底层的逃难的人,也就是流人。南通,流放罪犯的地方通州,在正史明确记载被官方作为流放地的只有北宋一朝。而被流放的人也是五花八门,有宋初边城守将张昭允、有皇室服装管家李美、有做过宋仁宗时期宰相的王随、有跟书东坡起名的文学家黄庭坚的岳父进士孙觉等等,所以不管文臣武将都有流放到通州的记录。据《宋史》记载:有犯死罪获贷者,多配隶登州沙门岛及通州海门岛,皆有屯兵使者领护。此外通州海岛据学者考证,应该就是靠近通州的长江口的沙洲。在北宋时期通州下辖二县,一个是静海县,一个是海门县。通州海岛隶属通州,因此,南通在古代是流放犯人的地方这个说法,是有历史依据的。南通人的组成既然南通是一个流放犯人的地方,那南通人到底都从哪里来的?上文提到,南通这块地方在古代,是长江泥沙冲刷堆积出来的,所以早期的南通人绝大多数是移民构成。有古代江南人和淮扬人,还有部分发配服刑的囚徒和避祸的逃犯。有一个最好的佐证,就是南通存在多种方言却,外地人初到南通后,往往被南通方言搞得摸不着头脑,甚至一个地区就有三种以上方言,确实很难听得懂。此外网上说,南通人中还有部分是蒙古族人的后裔,这点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只能说确实如此。据《南通市志》载:明洪武元年(1368年),元人之后元善受招抚,以保姓定居通州,是有据可查的蒙古族后裔;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闻知蒙族讳元善文韬武略、才华出众,因而心中十分喜爱,于是传书招抚,赐姓保、封天官。现在在南通古城“六桥”内,就有六条巷子以其姓为巷名,显然南通保家不是一般人家,保氏家族是一个特殊家族。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岁月中,南通的确是流放犯人的地方之一。但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现如今南通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祖国越来越强大的一个缩影。
其他网友观点现代人眼中的沿海城市都是富庶之地,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沿海城市有着贸易的天生优势。可是南通这个临河又临海的城市,在古代却是犯人的流放之地,这一点令很多人都想不通。难道这些犯人都有着深厚的背景?流放于此并不是让他们受罪?而是让他们享清福来了?古代的南通可不是什么好地方,所以被选为流放之地为何说南通是古代的流放之地呢?很多人不断寻找着蛛丝马迹。有人说:你看南通人的外貌特征明显不像南方人,更像是北方的蒙古族。还有人说:南通这个地方没有自己的方言,反而是很多种方言掺杂着使用,所以说这里是古代的流放之地绝对没错。历史上曾经记载过南通的相关文献,其中也提到过有一些犯人被流放南通,有过这种记录的朝代仅仅只有北宋而已。当时的南通还只是一块沙洲之地,土地贫瘠没有任何出产,想要在此生活也只能依靠一条小船出海打鱼。所以说在古代人的眼里,南通成为了最好的流放地。毕竟明代之前的造船技术并不先进,因此不可能出海进行跨国贸易。南通又没有肥沃的农田供人耕种,这里生活的人往往饥一顿饱一顿。想着靠打渔来增加收入更不可能,能运出去的只有腌制好的咸鱼,这些东西有钱人家才不会吃。而且古代人似乎并不喜欢海鲜,他们更愿意吃一些鱼腥味轻一些的淡水鱼。除了打渔之外,南通生活的人还可以煮盐。可是在古代盐和兵器,都是当时的朝廷禁止私自售卖的违禁物。所以说想要以煮盐为生更加行不通,每天除了风吹日晒地在海上漂泊,似乎没有第2条出路。南通不仅仅有被流放之人,还有逃难至此的流人何谓“流人”?根据古代资料的记载,“流人”就是古时候所说的流民。那个时候的老百姓的生活很艰苦,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苦劳作,一年的收成全看老天是否赏脸。一旦有一些天灾人祸的话,全家为了有条活路只能去逃荒。曾经《太平寰宇记》中有过这样的描写:“胡豆洲在县东南二百三十八里海中,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五里,上多流人,煮盐为业”。这里的流人就应该是所指的那些难民,王昌龄所写的《听流人水调子》,这两者其中“流人”的意思都是一样的。很多人为了讨生活来到南通,从此在这里扎根生活下来。天南海北的地方话汇聚一地,形成了南通特有的语言环境。甚至于现在南通有的人,一口气可以说出三四种地方话来,而最早的南通地方话,早就已经消失不见了。通州发展的前世今生,全看这两个朝代通州(古代对南通的另一种称呼)能够从一片不毛的沙洲之地,发展成为繁华的发达城市,明清时期是它最重要的转折点。明成祖朱棣大手一挥定都北京,之后又扩建大运河,让通州成为了一个四通八达的枢纽站。本身明朝的制船业非常的发达,而且走水路往往要比走旱路快很多,瞬间全国各地的商家富豪全部聚集于通州,为通州带来了商业活力。通州发展的最巅峰时期,要属明朝中期到清朝早期这段时间。此时的通州一扩再扩,早就成为了一个商业贸易的超级城市。在这里几乎可以买到全国各地的各种商品,光种类繁多的市场就有几十个。凡事有兴必有衰,到了清晚期我国有了铁路,漕运渐渐从水路转向铁路。通州的经济地位有所下降,不过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普通的商贾可用不起铁路,盐、茶这些大宗货物,依然要靠京杭运河来周转。只不过每年运河的运输量逐渐减少,造成了运河内的淤泥越聚越多,这便形成了一种恶性的循环。船少导致运河淤泥拥堵,随后运河的水量也会减少,水量减少了很多大船就无法航行通过。与之相比当时中国的铁路发展非常之快,此时运河的运输量仅占铁路运输量的4%左右。最终在光绪三十一年的时候,运河完成了它最后的使命弃之不用,通州也迅速没落了下去,再也不见昔日的繁华。如今的通州在蓬勃发展,昔日的运河和漕运旧址,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这座见证了几个朝代兴衰的古老城市,焕发着新的青春。这里如今的运输业依旧发达,还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了很多通州人心中的理想家园。
智能推荐
猜你感兴趣
版权申明
本文"南通果真是古代流放犯人的地方吗?":http://www.baibapfp.com/article/2023091971763.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yfshare@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