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一家专注于互联网知识问答的网站!
百科网 > 生活常识 > 正文

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汉初三杰和西楚霸王在干嘛?

发布时间:2023-09-09 23:03:09 来源:互联网投稿 阅读次数: 443 本文有: 6268个字 大约需要阅读时间: 16分钟
优质回答: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开始着手灭六国。公元前221年,39岁的秦始皇完成了一统六国的大业。9年时间,做成这么一件大事,实在是令人惊叹。不过更让人惊叹的还在后面,刘邦集团,从起兵到一统天下,只花了8年时间。也就是说富n代秦始皇,居然还比不过一个泥腿子刘邦,凭什么?说好的三代人的努力,不会输给你十年寒窗苦读的呢?那么问题来了,秦始皇在一统六国的时候,刘邦项羽这帮人在干嘛呢?他们如果早点出来抵抗秦始皇,是否就不会出现六国被灭的情况?一、刘邦集团的三杰各有不同的际遇。刘邦集团里,最著名的三个人就是韩信、萧何与张良了,他们被称之为汉初三杰。那么这三杰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都在干些什么呢?1、韩信是贵族后裔。公元230年,秦始皇开始了灭国大战,韩信在前一年出生。所以说这个时候你让韩信干点什么,他还真的干不了。公元221年,秦始皇完成了一统六国的重任,这个时候韩信刚刚才11岁。11岁的孩子能干啥呢?韩信又不是甘罗12岁能成为上卿,毕竟他没有那么高的平台。那么问题来了,韩信是打哪儿冒出来的呢?关于韩信的身世问题,其实历代史学家都做过考证,甚至连韩信的老爹是谁都搞不清楚。关键是韩信功成名就以后,也不把自己老爹的牌位啥的显摆出来,结果导致了我们后人完全不知道韩信的来历。不过从韩信的一些做派,我们可以看得出,韩信绝对是贵族出身。首先韩信整天背着一把剑,那个年代带剑可不是为了防身,而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其次韩信葬母的时候,居然还知道挑一个风水很好的高地,这种事情,一般老百姓怎么办得到呢?再者韩信自幼饱读兵书,这哥们似乎就是为了战争而出生的。请问普通老百姓家里,怎么给韩信饱读兵书的机会呢?有时间不到田里干活,想啥呢?因此我们可以推论,韩信估摸着是贵族后裔。而且他虽然是淮阴人,可是不排除他们家是从外地逃荒过来的。而当时秦始皇雷厉风行第一个灭掉的就是韩国,韩信的父亲,从韩国带着怀孕的妻子逃荒到了淮阴不是没有可能。至于不知道父名,一来韩信父亲早逝,二来是为了保住韩信的小命,毕竟秦始皇治理之下,天下归于一统,没必要惹麻烦。2、张良是韩国正儿八经的贵族。韩信只是疑似贵族后裔,但是张良可就不同了,他的爷爷张开地是韩国三朝宰相,他的父亲张平也是韩国两朝宰相。这宰相到了老张家手里,居然成了世袭制的了。到了张良这一代,本来也是有机会继承父业,成为下一任韩国宰相的。可是没想到这个时候秦始皇打来了。别说宰相了,张良能保住小命就不错了,因为公元前230年,秦始皇灭亡韩国。年轻的张良就这么失去了母国,从官三代成了穷一代,自此过上了流浪汉的生活。这哥们就很有志向了,他散尽家财,只为了找秦始皇报仇。他找来了一个大力士,打造了一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这玩意儿要砸人身上,那这个人可是真的要报销了。公元前218年 ,一统六国3年以后,嘚瑟的秦始皇开始东巡,也就是出去旅游,看看朕自己打下来的江山。没想到张良找到了秦始皇东巡的路线,于是让大力士带着120斤的大铁锤去偷袭秦始皇。结果显然失败了,秦始皇很生气,后果居然是不了了之了。此时距离韩国灭亡已经12年之久,又过了些年,张良才出来帮助刘邦平定天下,所以说秦始皇一统六国的时候,张良在努力计划刺杀秦始皇。3、萧何那时候在刻苦学习。萧何跟这帮人不同,他是个非常普通平凡的人,一没有张良那种国仇家恨,二没有韩信那种远大志向。早年的萧何就想要好好努力学习,通过自己的学识,将来能做个小官。所以后来萧何如愿成为了沛县的功曹,算不上是官,只能算是一个吏。对张良和韩信来说,这种小吏他们是不屑去做的,但是对萧何来说他已经很满意了。萧何跟秦始皇、刘邦是一个年代的人,他比秦始皇小了2岁,比刘邦大了1岁。当秦始皇一统江山的时候,萧何在刻苦学习,希望通过努力改变命运。没想到后来被刘邦这家伙给拉入了伙,最终成为了建立大汉王朝的开国元勋。这是萧何当年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二、项羽集团那帮人又在干嘛?1、项羽本人。公元前232年,项羽出生在楚国。两年以后,秦始皇灭亡韩国。公元前222年,秦始皇灭亡楚国,11岁的项羽,不仅失去了母国,而且连爷爷项燕也战死沙场。项羽这个时候跟随自己的叔叔项梁逃到了会稽郡,也就是浙江一带。当秦始皇东巡的车驾到了浙江的时候,项羽并没有像张良那样为了国仇家恨找秦始皇报仇,而是来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也。由此可见,小时候的项羽就是充满了雄心壮志。在秦始皇一统六国的过程中,项羽一边逃难,一边努力练习武功。他不肯读书,结果长大吃了少读书的亏。张良、陈平这些人,仗着自己读书多,整天出馊主意整项羽。刘邦站在旁边嗑瓜子,跟个没事儿人一样。他不读书,可他会用读书人。最后项羽被刘邦这个也不读书的人给击败了。2、范增。范增是项羽集团非常重要的核心人物,他比萧何大20岁,比刘邦大21岁,比秦始皇还大18岁。这是一个真正从战国时代走过来的人。不过范增是安徽桐城人,那个时候属于楚国的管辖范围。在公元前222年楚国灭亡的时候,范增已经56岁了。面对国仇家恨,范增似乎显得很冷静。因为这位老兄甚至在楚国朝廷都没有说话的权力,这哥们就是个普通的老百姓。一直到项梁起兵以后,年届七旬的范增,这才跑来,说要把自己毕生所学,献给反秦斗争的事业。由此可见,范增这70年,一直在好好学习,一不小心没刹住车,就这么学了70年。参考资料:《史记》

其他网友观点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公元前230年,嬴政开始统一六国,此时他刚满30岁,花了10年时间,到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那么在十多年后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们此时正在干嘛呢?1、西楚集团项羽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孙子,出生于公元前232年。也就是说嬴政灭韩国的时候,项羽刚刚2岁,还是个娃娃,而公元前225年,嬴政派遣王翦率领60万大军灭楚的时候,项羽8岁,他的爷爷项燕兵败后自杀,项羽小小年纪就要经受国破家亡的悲剧。范增是项羽集团的主要谋士,出生于公元前277年,楚国人。嬴政灭楚的时候,他已经53岁,也许是亲眼看到了楚国灭亡的惨剧,因此他立志反秦,项梁等人起义时,虽然他已经七十多岁,仍然赶去投奔,成为起义军智囊。2、刘邦集团沛县原属于宋国,后来魏楚齐三国瓜分了宋国,沛县被划给了齐国。五国攻齐时,齐国连丢72城,魏国占领了部分土地,沛县便在其中。到了战国后期,魏国衰弱,楚国强大,沛县便成了楚国的领土。刘邦于公元前256年出生,只比嬴政小3岁,他的爷爷曾经在魏国做大夫,他父亲也被魏王任命为丰县县令,后来因为战乱举家搬迁至沛县,成为了楚国人,楚国灭亡时刘邦35岁。史书中关于刘邦年轻时的记载并不多,只是他曾经想投奔信陵君,然而还到大梁,信陵君便已经去世了,后来做了信陵君门客张耳的门客。魏国灭亡后,张耳遣散门客逃亡,刘邦回到了沛县。从他回到沛县,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段时间内没有相关记载,不过从别人对他评价来看,应该是在游手好闲,混成了沛县的“风云人物”,后来做了秦朝的泗水亭长。萧何于公元前257年出生,比刘邦大一岁,丰县人,年轻时做了沛县的主吏掾,就是负责县衙小吏的考核工作,其他记载并不多,如果没有刘邦,萧何大概率还是会在沛县干下去,估计能做到县令甚至是郡守。张良出生年月没有准确记载,但他的出身是最高贵的,是标准的韩国贵族,先辈出任五代韩王的相邦,堪称宰相世家。然而韩国是六国之中最弱之国,又与秦国直接接壤,国土已经被秦国蚕食大半,面对秦国的虎狼之师已经是无力回天。韩国灭亡后,张良一直想着复国,他曾雇佣杀手在秦始皇出巡的道路上埋伏,想用巨石砸死秦始皇,可惜误中副车,自此逃亡天下。韩信于公元前231年出生,楚国人,嬴政统一六国的时候韩信还在穿开裆裤玩泥巴呢,秦朝末年天下大乱,韩信先投项羽未得重用后投奔刘邦,终于成就“兵仙”之名。总结英雄造时势,更是时势造英雄。若无嬴政统一六国,那么项羽应该会继承其祖父项燕位置,成为楚国大将,抵抗秦国入侵;而张良也会成为韩国的相邦,凭借他的智慧,或许会改善韩国的境遇,但是也无法彻底改变韩国被动挨打的局面。若无秦末天下大乱,刘邦会继续做他的泗水亭长,萧何会凭借其能力,一步步往上爬,县令、郡守都有可能,但肯定不可能像大汉相国那样荣耀,韩信还是会绽放光芒,但是没有天下大势做他的舞台,他无法施展出“兵仙”的旷世才华。

其他网友观点

公元前238年,因丞相吕不韦牵涉“嫪毐之乱”而被罢相,秦王嬴政开始亲政。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掌权后,重用尉缭和李斯,而两人又都认为统一六国的时机已经到来,只不过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担心六国“合纵”;二是秦国兵强将勇却无整体战略的操控者。针对第一个问题,尉缭和李斯提出了“先灭韩,以恐他国”的吞并顺序。同时,又提出了“用金玉收买、贿赂各国重臣,以离间六国君臣”的政治策略。较为有名的就是李斯派人贿赂赵王身边的宠臣郭开,让其散布李牧、司马尚谋反的流言,致使赵王冤杀了支撑赵国危局的唯一良将李牧。最终,造成“李牧死,赵国亡”。针对第二问题,尉缭明确了两点战争主张,一是支持“诛暴乱、禁不义”的正义战争;二是“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同时,尉缭还指出“没有良好的政治,就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而军事又是解决政治问题的最好手段”。此外,尉缭又明确了“道胜、威胜、力胜”的取胜策略和“将帅者心也,群下者,支节也”的将帅慎选用人原则,以及在治军、战术、经济战争、攻(守)城要点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一套详细理论。例如:秦陵兵马俑坑中的阵形,就是当时尉缭提出的最新的列阵方法秦始皇剧照于是,秦王委任尉缭为国尉,主管秦国军政,并制订统一六国的详细军事策略。同时,委任李斯为客卿,负责用金玉收买、贿赂各国重臣,以离间各国君臣关系。公元前236年,随着赵、燕两国发生战争,秦国正式拉开了统一六国的序幕。当时,秦国以救燕为名派王翦等将,率兵夹击赵国,并先后攻取赵国的阏与、轑阳、河间、安阳等邑,以及漳水流域。公元前230年,秦派内史腾攻韩,并灭亡韩国,达成了“先灭韩,以恐他国”的第一步预期目标。到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灭齐,从筹划统一六国,到统一六国,历时16年。从而,结束了贵族王侯专政的王国时代,君主专制的帝国时代由此开启,秦王嬴政则成了千古一帝秦始皇。那么,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这16年期间,汉初三杰和西楚霸王都在干嘛呢?西汉建国后,刘邦曾问君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皆不知如何回答。刘邦则说:“我能得天下,利益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借给军粮的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引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初汉三杰剧照因此,张良、萧何和韩信便有了“汉初三杰”之称。那么,在秦始皇统一六国期间,他们又在干嘛呢?张良,谋划报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张良的祖父曾连任韩国三朝宰相、父亲张平又继任韩国两朝宰相,在韩国灭亡时,家中还有三百的奴仆。可见,张良家世之显赫,却因秦国之故,突然跌落“凡尘”,心中岂能不恨。因此,张良一直都对亡韩的秦国怀有极深的仇恨,并散尽家资,时刻想着“反秦”报仇。又根据《汉书》记载,“良父卒,良年少”和古人以未“三十而立”为年少来看,若至少以张良父亲死年出生来推算,在秦始皇统一六国期间,张良的年龄应在20至30岁左右。而这个年龄段,正是年少之人“快意恩仇”的年龄。所以,后来才有了张良找来一个大力士,以120斤大铁锤袭击秦始皇东巡车驾的一幕。结果,却以失败而告终。萧何,待业青年在秦始皇统一六国期间,萧何年龄在20至36岁。项羽剧照虽然,萧何平时勤学上进,思维机敏,并对历代律令颇有研究,但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才当了个沛县主吏掾(主管人事调动)的小官员来看,加之身处七国乱世,在此前很可能只是个赋闲在家的待业青年。只是不知,他当上主吏掾之前就已结识了刘邦、樊哙、曹参、夏侯婴以及周勃等人,还是在任上才结识的。韩信:以蹭饭活命为主在秦始皇拉开统一六国序幕时,韩信还未出生,统一六国时才只有10岁。当时,他因家庭贫困,经常依靠别人的施舍糊口度日。就连“漂母饭信”和“胯下之辱”的事件,也是之后的才发生。项羽:读书、学剑和兵法项羽小韩信1岁,当时应该正由叔父项梁教其读书。但没学多久,便不想学了。项梁又教他学剑。又没学多久,他又不想学了,说想学“万人敌”。于是,项梁又教其兵法。相比之下,在秦始皇统一六国期间,张良活得最有目标,萧何活得最茫然,韩信活得最困苦,项羽活得最充实。图片来源网络

其他网友观点

时值秦赵两国交战,赵王迁怒于在秦国质子子楚(嬴政父亲),欲加害之;提前得到消息的吕不韦,赶在赵王军队之前,带着子楚逃出了赵国。事出突然,子楚的妻子赵姬以及儿子嬴政,被迫滞留,东躲西藏度日。此后一则秦国在交战中占据优势,其次子楚回国后,成为了秦孝文王的太子,见此情形,赵国送回了赵姬母子。秦孝文王去世后,子楚继位,是为秦庄襄王,只不过执政仅仅三年,便又离世,年仅13岁的嬴政继位,此时秦国大权,掌握在当年护送子楚有功的吕不韦手中。(吕不韦)逐渐长大的嬴政借着嫪毐之乱,免除了吕不韦的相国职务,掌握了秦国的权力,任用李斯、尉缭等人,开启了统一战争的序幕,从公元前230年灭亡韩国,至公元前221年灭亡齐国,历时10年,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当然了,这也离不开“奋六世之余烈”的铺垫,正是有此前的六代国君(还有秦献公)不断消耗山东六国,才为秦始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就好比此前的六代国君(还有秦献公)不断积累积分,到了嬴政这辈,稍微一努力,便可以“兑奖”了。那么,汉初三杰和西楚霸王正在做什么呢?汉初三杰之韩信生于公元前231年的韩信,统一战争结束之时,大概10岁。从这段时间至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渡过长江投靠项梁,种种迹象表明应该是个贵族,原因有四:1、 当年对于韩信有“几十饭之恩”(韩信连续吃了几十天)的漂母,面对韩信日后必当重谢之言,反怼了这位年轻人一番,其称道韩信为“王孙”。王孙是当时对官家子弟的尊称,想必漂母是通过外部特征,得以判断韩信身份的;2、 正史记载,韩信常常刀剑随身。那时候,刀剑并不是一般小户人家所能拥有,而“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表明了韩信缺乏谋生手段,由此推断刀剑很可能是祖传之物;3、 当韩信还是一名执戟郎之时,便跃跃欲试为项羽出谋划策;后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重创章邯所部,说明了韩信读过不少兵书,精通军事理论。而兵书作为“特种”书籍,并不像基础教育的教材那么普及,由此可见,韩信家应该是个比较殷实家庭;4、 《史记》记载: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说的是,母亲去世后,无法厚葬,但韩信觅得一处高敞的空地,以备将来可以扩建;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韩信还不是太穷。综上所述,祖上很可能是贵族的韩信,因秦始皇统一六国,导致了家族破产或者是在破产的边缘,生活逐渐陷入了困顿之中。汉初三杰之萧何春秋以前的选官制度是世官制,即为官者的子孙世代作官,主要指的是大夫以上的高官;至于低级官吏采取的乡选里举,即选举制。进入战国时期,各国为争夺人才,将选举制的应用范围,扩大了到高级官吏。刘邦起事之前,萧何是沛县的主吏掾,即县令的属官,相当于现代的秘书,擅长文吏的差事。萧何还精于断案狱令之事,因为这个还曾受到秦泗水郡郡监御史的赏识,想推荐其去咸阳做官。此后刘邦攻陷咸阳后,萧何接收了秦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从此可以倒推:1、 十余年之前的萧何,可能并没有显赫的家世,大概出身于中小地主家庭,这是萧何被选拔为主吏掾的出身条件;2、 秦国以法家治国,强调用法律手段维护国家的大一统。或许为了与时俱进,或许为了谋得好差事,家境殷实的萧何有条件学习秦国法律,这是萧何被选拔为主吏掾的加分项。汉初三杰之张良以及西楚霸王项羽张良是韩国的贵族,其祖父张开地和父亲张平,开创了“五世相韩”的局面,其中张开地担任过韩昭侯、韩宣惠王与韩襄王的宰相;张平为韩厘王与韩桓惠王的宰相。然而,随着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亡韩国,这一切都成为了泡影。于公,信奉儒家忠君爱国的张良,有充分理由找秦国复仇;于私,韩国的灭亡,令到张良失去了世袭的“铁饭碗”。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此时的张良为了报仇,选择了不厚葬弟弟,将家产拿出来悬赏,以求得刺杀秦王的刺客。最终一位大力士接受了刺杀的任务,利用重达120斤的铁锥,袭击东巡的秦始皇。不过,随行的车辆众多,铁锥没有击中秦始皇,转眼间,张良成为了通缉要犯而亡命天涯。机缘巧合之下,隐匿在下邳的张良,不仅得到了《太公兵法》,还“聚少年百余人”。但这点人抗击暴秦是远远不够的,张良决定投靠楚假王景驹。路上遇到了刘邦队伍,看阵势牛过景驹,张良选择了加入刘邦阵营。楚国的另一支反秦队伍是以项梁为核心的,其为西楚霸王项羽的叔父。项家呢,世世为楚将,也是楚国的贵族。其中项梁之父项燕,在秦国灭亡楚国的战斗中,被秦将王翦所杀,为国捐躯,楚国也由此灭亡。 但以项梁为核心的项氏集团,并没有就此消亡,而是在积蓄力量。《史记》: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说的是,项梁借着徭役以及丧礼,人员聚集的机会,暗中观察江东子弟,为此后的起事,物色才能出众之人。项羽在项梁身边耳濡目染,立志要灭亡秦国报仇。为此,项羽先是读书后练剑,都是浅尝辄止,令到项梁很生气。在项羽眼里,读书只是记姓名,而练剑只是敌一人,不值得学,要学就学兵法;等到项梁教授兵法之时,项羽又只学个“半桶水”, 项梁得多无奈啊。由此便说项羽一无是处,也不是事实。项羽天生是个大力士,能扛大鼎。要想做的事情,也是非常果敢。天下开始抗秦,项氏集团在吴中举事,便是项羽当机立断,挥刀斩杀了郡守;当项梁在定陶战死后,又是项羽继续扛起抗秦大旗。

其他网友观点

在运筹帷幄之中。

版权申明

本文"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汉初三杰和西楚霸王在干嘛?":http://www.baibapfp.com/article/2023090971758.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yfshare@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土堆网 我爱学习
人生就是为了不段学习而生的!
  • 156521文章总数
  • 10w+访问次数
  • 2356建站天数
  • 推荐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