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平凡的世界》编辑看不上,却得了茅盾文学奖,问题出在哪?
读者!问题在读者。 小编也是读者,估计总在80后,抑或90后。蜜罐里泡大,不知道改革开放前人们过的日子,那缺吃少穿、贫穷封闭、愚昧无知的年代,当然不能感同身受,没有共鸣,不感兴趣,亦属自然…… 在我,则如同时光倒流,如同穿越,回到曾经知青插队的日子,真是一言难尽……我15岁半下放农村,从1970年1至1979年6月回城,整整10年,少安、少平兄弟的苦,我几乎都尝过了,我喜爱《平凡的世界》,敬重路遥,我知道他是吃过大苦的人,他的前辈——柳青,更是自找苦吃的人,深深怀念!
其他网友观点我喜欢上写作后,聆听过很多文学名家的文学讲座,其中,有一个现象非常耐人寻味——文学名家们商量好似的,对路遥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要么只字不提,要么不屑一顾,要么颇有微词~~作为路遥“铁粉”的我,很沮丧!为什么我们要去模仿《百年孤独》?为什么我们要去称颂意识流写法?为什么对老老实实地用现实主义结构的《平凡的世界》“嗤之以鼻”呢?冷静下来后,我似乎明白了:现在的作家都是玩手法的,都是炫技的,并以此来弥补掌握现实生活素材不足的缺陷。称颂路遥就要与路遥一样下煤矿 ,就要与路遥一样用生命写作!在商品社会里 ,谁能憨到这个程度呢?!再说了,肯定路遥就是否定自己,谁能傻到这个程度?!可是,路遥的作品却得到了千千万万的普通读者的喜欢,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讽刺!《平凡的世界》之所以能获得茅盾文学奖,要感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长篇联播,要感谢叶咏梅女士,要感谢李野默先生,是他们的努力,才使一度备受冷落的《平凡的世界》通过电波走进千家万户,走进亿万普通听众的心田。《平凡的世界》能获得茅盾文学奖是亿万普通读者的功劳,是亿万读者将这顶桂冠戴在路遥先生头上的。
其他网友观点简单的说《平凡的世界》编辑看不上是不准确的,出版的确经历了波折,也的确有编辑没有看上,但是也有的编辑很看好,甚至为了出版这个书,和路遥沟通了几个月。真的没有一个编辑看上,那也就没有这本书的出版了。问题出在哪里了呢?主要的原因是当时中国的文学正在经历“爆炸”时期,一本文学的刊物发行量能到50,60万册,那是个文学的黄金时代。不过那个时候,也有新的变化,就是人们不在满足于传统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文学界也把关注的重点由----写什么(内容)转变成-----怎么写(手法),所以一时间现代派手法的小说受到刊物,编辑,作者,读者共同的追捧。意识流,表现主义,寻根,魔幻现实,这种展示新的写作手法的小说作品,成了那段时期文学的主流。路遥是一个坚持现实主义创造的作家,《平凡的世界》1985年动笔,地点在陈家山矿,路遥的弟弟和妻子的俩个哥哥在矿上工作,可以照顾他。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书稿最早给了《当代》。路遥的成名作和获奖的中篇小说都刊发在《当代》上,所以路遥对当代杂志情有独钟。后来书稿还给作家出本社的编辑看过,但是被认为与当时的文学潮流不符,属于老一套的“恋土派”,所以没有被采用。应该说,路遥自信满满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至少在当年已被众多编辑与文学评论家视为“过于陈旧”的方法,他的小说在当时的阅读潮流下不被认可也在情理之中。路遥是个很执拗的人,而且对现实主义的手法深信不疑,当年有别的作家个他说了半天“意识流”“黑色幽默”“魔幻现实”听完了之后,路遥说了一句:“难道托尔斯泰,曹雪芹,柳青等一夜变成小学生了吗?”路遥算是师承柳青的。后来,稿子被推荐给了《花城》,杂志副主编谢望新亲自飞到西安去审稿,谢望新读后认为《平凡的世界》是“近年来长篇小说的优秀之作”,决定刊发,而且要有杂志社组织召开作品研讨会,向社会推荐这部作品。同时,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的年轻编辑李金玉也听说了路遥新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当时刚毕业俩年的李金玉本来是去西安组贾平凹的《浮躁》,结果浮躁被作家出版社抢去了。李金玉就去找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手稿来读,李金玉读完深受震撼,觉得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大手笔”,在西安呆了一个多月,和路遥聊,听他讲自己的创作构思,创作想法,最后就是争取到了路遥同意把书给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当时回到公司后,领导得知这部书稿曾被《当代》和作家出本社退稿,对这部书的出版也不是很有信心。但李金玉对书稿很坚持,她说:“我坚信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书中表现的经历苦难的人民不向苦难低头,积极向上的精神和美好的道德情感深深感动着我。”由于她的坚持,文联出版公司的领导下决心出版这本书。《平凡的世界》出版后,文学界对这本书的态度“很暧昧”,可以说,在学术界这本书始终没有得到明确的肯定,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大学通行的教材对这本书关注的并不多。分歧可能主要还是在于对这部作品的文学性表现评价不高。另一方面,小说出版后,受到了很多的读者的欢迎。尤其是当代小说中道德的缺失,亲情,友情,爱情这些人类中最美好的情感全部被现代社会的工具化,利益化,“肉体化”所充斥,这个时候在来读《平凡的世界》就更容易被其中的情感世界深深打动。更重要的是,《平凡的世界》中人物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对感情的态度和面对人生磨难积极向上,永不低头的精神给读者所带来的力量是很多其他的作品所缺乏的。而且,我个人认为,除了上面说的,《平凡的世界》最大的意义在于,它所真实的记录的时代的变化,使它具备了“史”的价值。就这一点来说,它的价值比它的文学性要大的多。
其他网友观点先回顾一下这段历史。《当代》杂志编辑周昌义,是当时分管西北片的责编,有一次,他到西安组稿,按编辑部规定,名家的稿子是编辑部总编、付总编直接抓的,他这次去,并没有向名家组稿的任务。当时的路遥,因《人生》已经名满天下了,能得到他的赐稿,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偏偏给了他一个惊喜,作协一位付主席向他推荐了路遥的《平凡世界》第一部,并且提出三个要求,一是全文一次性发表,二是要头条,三是要大号字。 他喜出望外的把稿子拿回旅馆,可是,读着、读着,他失望了,故事毫无悬念,语言毫无新意,并且议论性的文字太多,这些,都是小说的大忌,就以无法满足路遥的三个条件为由退稿了。对于这件事,我觉得很正常,编辑以思想、艺术标准去衡量一个稿件的取舍,是编辑的权力,比那些只看名头不看作品的编辑,我觉得更值得尊重。其实,这类例子,在文学史上并不罕见,比如,曹禺的《雷雨》,压在编辑部一年,直到巴金做了编辑才发表,而一旦发表,便一炮走红。评价一部文学作品,没有统一的标准,编辑能够秉公办事,在稿子面前人人平等,这很不容易,更无可厚非。至于后来获奖,那是另一回事,何况,获不获奖,也不是判断一部文学作品价值的唯一标准。《红楼梦》没有获奖,它照样是四大名著之一,鲁迅先生文集没有获奖,照样是经典,路遥先生最崇拜的作家柳青没有获奖,路遥照样在写完《平凡世界》之后,去他的墓前祭奠,而且在他的成名作《人生》开头,写下了柳青的一段名言。一部文学作品的流传,要经过几代人的检验,你喜欢的,你儿子不一定喜欢,你儿子喜欢,你孙子不一定喜欢,在大浪淘沙中流传下来的作品,才是真正的瑰宝!门外汉说些门外话,让大家见笑了。欢迎批评赐教!
其他网友观点编辑和评委皆为文学作品的评判者,皆有各自的三观和思想观点,而路遥的作品,也并非已经历过时间检验的丶象四大名著那样的经典,有不同意见和看法,实属正常,他的作品,能否被历史和后人认可,也未可知。
智能推荐
猜你感兴趣
版权申明
本文"路遥《平凡的世界》编辑看不上,却得了茅盾文学奖,问题出在哪?":http://www.baibapfp.com/article/2023090971751.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yfshare@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