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一家专注于互联网知识问答的网站!
百科网 > 生活常识 > 正文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中的“扬州”到底指的是现在的南京还是扬州?

发布时间:2023-09-09 21:59:27 来源:互联网投稿 阅读次数: 308 本文有: 4449个字 大约需要阅读时间: 12分钟
优质回答:

其实,江南这个概念,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唐诗宋词所构建出来的文化江南,另一个是现代的新江南!如果说是现代的新江南,那肯定不包含现在的扬州,没有这个经济水平就不要去参与,让一大票经济发达的城市们去占C位去。但是,如果说是唐诗宋词里面的江南,那就只有现在的扬州能够担当核心了。当然,这是最早的唐诗所构建的文化江南,到了明清时期,苏杭发展起来了,文化江南的概念扩大,苏杭囊括了进去。网上现在对扬州是不是江南争论不休。就是没有搞清楚到底说的是现代的新江南还是唐诗里的文化江南。更有甚者,甚至说“烟花三月下扬州”下的是南京或者苏州甚至杭州等等,这很有趣,还有一种质问声色峻厉:扬州分明在江北,怎么会是江南?!实际上,这种声音把“在”与“是”混为一谈了,或者说,他们“小”看了江南。扬州在长江以北,这是任何一位小学生站在地图前都可以作出的判定。这属于地理常识,古人也知道。隋炀帝在《泛龙舟》中说得非常清楚:“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若单从地理角度考察,今天江南核心区域苏州也不在江南,而是江东。“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就是现成的例子。这江东便是吴中(苏州)——项羽早年起兵伐秦之地。真正的地理上的江南,倒是长江中游南岸区域,如此说来,是不是有些可笑?抛开地理概念说扬州,就回到了争论的焦点。以扬州为江南,首先它是一个文化概念。唐代诗人杜牧在咏扬州二十四桥的诗中谓:“秋尽江南草未凋”,在扬州生活了十多年的诗人当然知道长江在什么方位;宋朝宰相王安石吟唱:“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位江西人依然把扬州视作江南;明代状元杨升庵在《浣溪纱》中云:“江都犹唱宝儿憨,断肠春色在江南。”这是四川人眼中的江南扬州……前几年,苏州大学范伯群教授和台湾学者陈信元先生合作发行了一套丛书《名家广场·江南风情》,展现南京、扬州、苏州、杭州、绍兴五城文化风貌。视扬州为江南,苏州大学的范先生会不知道扬州在江北?隋开皇九年,隋文帝正式改“吴州”为“扬州”,这里的这个扬州,就是现在的扬州!如果扬州当时还没有金陵繁华,隋炀帝怎么会去扬州?早在西汉时的广陵,就有十四万人口了(有史书记载),可见繁华之一斑。从春秋起,扬州就是玉石雕刻加工中心,扬州周边方圆千里可没有玉石矿,既然(金陵)南京或者苏州杭州值得“烟花三月”去观赏并且更加值得“腰缠十万贯”去消费的话,为什么玉石中心不是在南京等地?扬州不繁华的话,手工业会发达?没有大量的富人定居扬州使得财货相聚,会有这样的玉石消费能力?苏州在唐宋时候被古人称为江东,苏州经济的发展,是在明朝中期开始的,崇祯年间的《吴县志》,对阊门一带的繁华夜景有这样的描绘:“千家灯火似扬州”,如同今天形容苏州无锡是小上海一般;那么杭州呢?那要等苏东坡去修苏堤然后再等待南宋改造发展了…从隋朝开始,歌咏扬州的诗词开始越来越多,几乎所有关于扬州的柔丽诗句均出于隋后:什么“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还有死都要死在扬州的“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唐朝),什么“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宋朝)等等等等,光唐诗就百首以上,唐诗宋词中,杭州主要有名的就是钱塘,苏州是姑苏,而扬州处处都有名,广陵,维扬,江都,雷塘,竹西,瓜州都能在唐诗宋词中出现!还有《资治通鉴》里著名的那句“扬一益二”,这句话可是在唐朝出现的,可不是说的隋朝以前的九州之扬州省!“扬一”说的就是现在的地理的扬州。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扬州历代诗词》,煌煌四卷,收录了两千多位诗人近两万首诗词,其中唐代诗人150多位,诗作570多首。即便如此,编录者还是特别说明,这只是按照既定标准选录的作品,并且还不可避免有遗漏的情况存在。扬州的琢玉工艺源远流长,据相关史料记载,扬州的玉雕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夏代。在古籍《书经·禹贡篇》中有"雍州贡琳琅"、"扬州贡瑶琨"的记述。1977年在扬州蜀岗,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陶器、玉器等以及氏族公共墓葬60多处,证明在夏代时的扬州一带已有了玉器制作工艺。请注意:这里的“扬州贡瑶琨”里面的扬州,绝对是九州之扬州省的概念!而不是当年的广陵(今扬州)可是至少从西汉到到今天,玉石中心为什么都一直是在现在的扬州?有疑问的可以查找一下当年“扬州省”的范围内(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还有哪里是玉石玉器中心?就是今天你去乌鲁木齐的大巴扎,当地的维族商贩都在吆喝“和田玉,扬州工”,话说古代从和田运送到扬州,可是个庞大的工程。玉器在中国古代,绝对是大宗的奢侈品,而这个奢侈品中心(消费中心)就设置在现在的扬州,所以可以这么说,当年的九州之“扬州省”的精华,就在现在的扬州,也只有现在的扬州才能有资格使用“扬州”这个名字。所有的事物,都不会孤立的存在,比如几百首的诗词歌咏扬州,但是,玉器中心却在南京,扬州菜系却出现在苏州,服务业鼻祖的三把刀诞生在杭州,如果这样的话,这个诗词肯定不是歌咏现在的扬州了!一定歌咏的是“扬州省”的广大区域!所以,虽然有千百首诗词歌咏扬州,还要看这些大诗人是为什么歌咏?——其实唐诗中已经表达的很清楚了:那就是因为扬州的繁华!李白从成都长安洛阳一路走来,走过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地方,是见过大世面的,扬州要是不繁华到令他惊叹,李白是咏不出“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扬州繁华了两千多年,富人聚集,孕育出了扬州菜系;孕育出了有”三把刀”之称的服务业鼻祖;漆器中心、古琴中心和奢侈品中心的玉器中心也一直都在扬州;唐诗宋词歌咏的,也是扬州,扬州是文化江南的核心,还有什么疑问呢?2007年第三期《中国国家地理》在卷首语中提出并解答了一个问题:江北的扬州为什么算江南?文中介绍:“把扬州看作是江南更重要的原因是扬州与江南的神似,甚至可以说扬州曾经比江南更江南。大运河畔、长江边上、东海之滨的扬州,她的繁华、她的富庶、她的舞榭歌台、她的诗词歌赋、她的琴棋书画都和江南的苏杭相通、相似、相媲美。因此把扬州当江南来吟咏就可以理解了。” 专辑同时提出,就文化区划而言,扬州应该属于江南。自然区划、行政区划、文化区划,这三者很难重合,扬州就是这三者错位的典型。扬州在江北却叫江南,这是文化对自然区划的超越,是文化力量的显现

其他网友观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不是扬州也不是南京,而是一个省。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这句诗来自南朝梁人殷芸的《殷芸小说·吴蜀人》。小说中说的是以前的事情,也就是南朝之前的事情。而在南朝之前,扬州不是今天的扬州城。今天的扬州城,是直到唐代才正式改名为扬州的。而最初的扬州,也不是城市的名字。汉武帝时代,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除京师附近七郡外,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每区由朝廷派遣刺史一人,其中就有扬州。于是,扬州大体变为今天省的概念,三国时期,这个扬州地跨六省,包括今天安徽淮河和江苏长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甚至湖北东部、河南东南部都属于扬州管辖。扬州,也是孙权起家的地方,扬州的首府是建邺,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晋代也是如此。在当年,扬州是少有的几个未被战火波及的地区。三国时期,北方大乱,但扬州还算稳定。于是,扬州逐步成为中国最为富裕和繁华的地区,尤其是首府南京。

其他网友观点

说起来中国的地名复杂之一的原因就是古今的不同,同名不同地,所以在判断一个地名的所属范围时应该先定位提到这个地名是什么时代。“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这里面清清楚楚说的是“扬州”,那就肯定不会是南京,因为任何时候南京没有被叫成扬州的时候。骑鹤上扬州的“扬州”是不是现在的扬州市呢?也肯定不是。因为这句话的出处是南朝的萧梁官吏殷芸所写的野史杂记短篇小说里《吴蜀人》中的一则故事里的一句话。这部小说从秦汉到南梁的宋齐以时间为轴纵贯千年,写各朝各代的遗闻秩事。这里提到的“扬州”是古地名,这个扬州的基础是《禹贡》里提到的那个九州之一的扬州。这个九州的扬州主要指淮河以南,长江流域,甚至包括岭南的广大地区。而今天的扬州市在当时叫作“广陵”,属于南兖州,后来又改称吴州。南北朝时期有不只一个扬州,前有南齐以会稽、东阳、新安、永嘉、临海设立东扬州。后有东魏在河南沈丘一带设置北扬州。不过东魏设立北扬州的时间是在殷芸去世之后,殷芸不能未卜先知,所以骑鹤上扬州的“扬州”肯定也不是指北扬州。东扬州是指上古扬州东边的那一部分,会不会是指这个东扬州呢?应该也不会。因为东扬州是从扬州里划分出来却不稳定的一个存在,后来又并回扬州,再后来又重出东扬州,改得让人眼花缭乱。注意原文,用的是“上”扬州。“上”的意思很多,其中有一个含义:由南往北,由下游往上游叫作“上”。留意殷芸的经历,在南梁天监初年,他最年富力强的年龄,也就是而立之年,曾经做过临川王萧宏的记室。临川不在长江、淮河一带,在豫章郡,都快到武夷山了,显然不是繁华的诗礼之乡。骑鹤上扬州的“扬州”就有可能是指殷芸所追慕的古扬州最繁华的核心区,从临川北上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以都城建康(南京)为核心,包括广陵(扬州)在内的南朝最繁华、最文气昭昭的地区。而这一则短篇小说是各言其志,其中还有一个人说,“愿为扬州刺史”,而殷芸所生活的南梁已经没有扬州刺史这个职位了,截止到两晋之后就没有了扬州刺史。再有,这则小说是按时间轴贯空,《吴蜀人》这篇在魏之后,在晋之前,那么故事就是以魏晋时期为背景。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扬州的范围就大了,三国时吴国拥有扬州的大部分地区,治所在建业是没错的。

其他网友观点

要判断此处的“扬州”指现在的扬州还是南京,首先要了解这句话的意思,和当时说这句话的语境。先找出这句的出处。“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这句话出自南朝时期的一本小说。小说中描述,当时几个喷子在一起吹牛逼谈理想。有人说相当扬州刺史,有人说想当百万富翁,还有人说想当神仙,最后有个人说,老子最大的理想就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也就是既想当官又想发财,还想长生不老。南京为什么又叫扬州?好,找到出处,可以确定此处说的扬州是南朝时期的扬州,接下来分析南朝时期的扬州是今天的南京还是扬州。扬州这个地名很大气,但是其辖区却一直在缩小。最初的扬州(杨州),可是天下九州之一,管辖三十九个郡府,一百九十六个县。整个江南地区基本都是其辖区。东晋在建康(南京)建都,当时的建康就属于扬州地区,那时的扬州辖区基本包括现在的江苏、安徽、浙江等地。扬州刺史治所,一直是设在建康。所以,有些书中也以扬州来指代建康。由于扬州的特殊地位,担任扬州刺史的也都是像王敦等实力派的权臣。所以小说里这帮喷子在谈人生理想时,才有人说相当扬州刺史,因为那是天下最有权力的封疆大吏,虽然仍住在京城。现在的扬州在当时叫什么?在南京称扬州的时候,现在的扬州市却用着一个山东的地名,成了山寨版的兖州。我们知道,在西晋末年北方被胡人侵占,很多北方人,尤其是很多山东人,拖家带口跟着当时的琅琊王司马睿渡江南下。司马睿建立东晋当了皇帝,把这些北方人就近安置在了近江苏、浙江等地。而且在安置时,是按照籍贯整体安置的,这就是侨郡。所以你看当时的地图会发现有很多南移的山东地名,如南琅琊、南青州等。现在的扬州地区,在当时也是侨郡,安置的是兖州南下的北方人,所以在当时叫南兖州。直到南朝陈时期改名为吴州。隋朝时才被隋文帝改为扬州。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这句话中的扬州指的是今天的南京。

其他网友观点

这里讲的扬州既不是现南京,也不是现在的扬州。这两句话出典于南朝梁人殷芸的《殷云小说.吳蜀人》一文:《有客相从,各言其志,或願为扬州刺史,或願多资财,或願骑鶴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欲兼三者。》文中讲的願当扬州刺史,什么意思呢?中国古代又称神州,也称九州,从战国时就有九州提法,九州区域划分有冀州,青州,荆州,扬州等,各自区城先后有不同划分,汉朝时设扬州刺史部,地盘很大,包括现在的安庆,南京,江西大部,浙江,福建,上海,东晋时地盘有缩减,到南朝时,又有缩減,但现在的扬州当时叫广陵,并不在这个区域内,现扬州秦汉时有广陵,江都等称呼,唐朝后将广陵改为扬州,而此时,九州之一的扬州己不复存在。这个典故出现在隋唐之前的南朝,那么所指的扬州只可能泛指九州中较富饒的扬州这一区域,而不可能是当时还称为广陵的现扬州,六朝(吳,东晋及南朝四朝)建都建业,建业即今南京,故典故中扬州不可能指南京

版权申明

本文"“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中的“扬州”到底指的是现在的南京还是扬州?":http://www.baibapfp.com/article/2023090971745.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yfshare@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土堆网 我爱学习
人生就是为了不段学习而生的!
  • 156521文章总数
  • 10w+访问次数
  • 2356建站天数